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两性 > 余秋雨:不要让孩子背那么多古诗

余秋雨:不要让孩子背那么多古诗

时间:2018-08-30 14:2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8月18日,著名作家余秋雨亮相上海书展,为读者带来了一场文化演讲。 当天的演讲中,余秋雨对读者所关心的问题一一作出回答,内容涉及教育、读书、旅行、管理、人格、文化反思等诸多领域。

  把年轻生命耗在古诗词里太可惜了,创造更重要。

  很多网友问我,你把古文化努力地说得大家都能听得懂,我们现在到处都在兴起背古书、背古诗、寻找古代哲学家,所以网友当中有好多家长来问,我们的孩子到底读古代的多一点好,还是现代的多一点好?网友当中有好多90后的青年问,我们90后到底是以古文化为根底,还是以现代文化为根底?我明确地告诉大家,你是现代人,当然是以现代文化为根底。背诵和创造哪个重要?当然是创造重要,文化的本质就是往前走,就是创造,离开了创造怎么可以。

  我们很尊重我们优秀的古代文化,这一点不错。但是更尊重你年轻的生命,年轻的生命是创造的生命,是充满活力的生命。如果把你年轻的生命都在古诗词里耗掉了,我觉得那就太可惜了。

  我们家长要明白,那些诗已经过去了好几千年,而你身边的这个孩子是活生生地生长在21世纪的土地上,他马上就要投入21世纪的生活,你这样完全颠倒历史,把他的生命拉回到遥远的古代去,偶尔拉拉可以,如果长时间地拉,那么他会缺少现代生活,缺少现代思考能力。我见过很多这样的人,满口古诗词,满口古文,当时鲁迅就写了一个孔乙己的人,告诉大家,这个活不下去。

  上次北京有一个作家朋友说,他搞了一个国学班,都穿着古代的服装,小孩都在那读古文。我就问他,以后他们找工作怎么办?他们做什么工作?他说不要紧,好多企业家都说要这样的人。但是我对企业和单位都很了解,我还做过院长,我就很难想象,哪一个部门能收留这样的人?我觉得可以有一个部门,古籍出版社校对。但是古籍出版社校对的名额就两三个人,早就满了。他们到哪里去呢?这是个现实问题。他们需要寻找工作,他们需要和国际打交道,他们需要和企业打交道,他们需要和商业打交道,他们需要寻找自己当代的爱人,他们要过今天的生活。如果他和他女朋友聊天的时候,讲的全是古诗,我觉得这个谈恋爱非常奇怪。

  我不是抛弃古代讨厌古代文化的人,我是非常热爱古代文化的人。由于我热爱古代文化,我可以在几十年前,把最年轻的大学校长都辞掉,照着千年前那条道路的脚印去寻找。既然是这样的话,我现在也要讲,我们一定要培养一个现代人,只有真正的现代人才有能力去分析古代、把握古代、朗诵古代。如果不是个现代人,那像我这样去寻找这个、寻找那个,怎么可能?所以一定要让你的孩子和你自己成为一个能够站在现代立场上,处理古代文本的人,这一点非常重要。

  我不太主张现在年轻人当中掀起一个非理性的民族文化的狂热。我看到网友当中有这样的提问,问我怎么能够增加中华文化的出口量?什么时候能让我们中华文化在什么地方落地?现在障碍到底在哪里?我说障碍就是我们的文化不应该在非我们文化的土地上落地,如果是这样落地的话,这叫文化侵略,是完全错误的。我不相信在任何一个奇奇怪怪的和我们文化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也在背《离骚》,他们也在背《逍遥游》,你会觉得非常开心,那非常奇怪。哪个地方都应该有文化创造的权利,中华文化有什么理由一定要大量地落地在不同的地方呢?何苦呢?他们能够欣赏我们就可以了,我们也欣赏他们,这是互相欣赏的过程,互相融接的过程,融接过程主体不能失去。我们在这个问题上,有一部分网友受到民族主义豪情壮志的鼓动以后有一个想法,是不是有一天全世界都在用中文讲话、全世界都在做中国古典。不对的,如果这一天来到的话,人类文化的前景非常暗淡。我们主张的是文化多元,每一种文化都有它的根底,这点我们千万注意。我们在国破家亡的时候要讲讲国学,但是现在情况不太一样,所以我们在这方面要非常谨慎。

  特别是现在倡导文化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真的要看看我们的孩子,他是不是由衷地喜爱?孩子喜爱不喜爱非常重要,中国古代的文化有很多层次,有的是作为知识存在,有的是作为历史存在,有的成为我们敬仰的目标,但也有少数的几篇是我们个人喜爱的。我们每个人的喜爱不太一样,像我做了多年老师,我的喜爱能代表好多学生和老师,但是范围也不会太大。

  我看到有一些老师家长让很多学生能够背几百首甚至上千首的诗,我就很担忧,因为你背这首古诗的时候就等于提醒你,这样的写法你不能写了,因为你这样写等于抄袭了。所以背古诗实际上是背你不能再用的文本,你让年轻人找了那么多不能再用的文本,那他就手足无措了。你稍稍背几首可以,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怎么也能吟了吗,但是这样能写出来的肯定不是好诗,关键在于新的创造。

  你要记住,或者你自己或者你的孩子或者你的学生,他们的天性和李白、杜甫差别不大,只不过他们被很多很多的污浊困住了,李白、杜甫把这些污浊去掉了,表现了他们内在的诗性感。污浊当中有一个就是以前太多的文化压力,如果把它去掉,要相信你、你的孩子、你的学生,也可能成为新一代的文化创造者。这点很重要,你不要把文化创造的时间放到后面。好多家长说,我从他16岁到26岁就背了,然后这段时间背古文,这段时间背古诗。大家知道,创造的时间不多的,他能够为创造打基础的时间是不多的,那个最美好的最有可塑性的时间都被占用了,他以后怎么办?以后就成了一个老是听命于古代文化的人,这个是没有什么出息的人,这我们看到太多太多的了。所以我的感觉,一定要做减法,一定要为文化做减法。

  所以说塞啊塞啊塞啊,这是中国教育的一大问题,填鸭式的塞塞塞。我们要尽量地减少一点。特别是我们最近以来有一段时间,认为老的都是好的,古代的都是好的,这是大错特错。怎么老的都是好的呢,这不可能的,古代的怎么可能都是好的,连梁漱溟先生都说,如果按照中国古代发展下去,那到现在为止还不会有电,因为思路不在这,中国文化主要的兴趣都放在人际关系上了,不在研究科学。所以不是古代的一切都是好的,也更不是老人都是好的。

  有一段时间我们不是产生了对民国时代的崇拜吗?我后来给台湾专门写了一个民国时期的国学研究的序言,我就觉得非常好玩,有几个大问题肯定是的,就是当时他们对基本的一些学问没有可能认真研究,因为还没有发生。譬如他们对中国历史的了解,很多大学者比我们现在在座的人还少,理由是我们重要的考古发现都是20世纪50年代以后的,考古发现才确定了中国历史的基本格局,他们完全不知道。第二,欧洲真正的艺术大突破是在20世纪后半期,我们的民国学者没赶上,他们不知道,不仅是艺术大突破,还有学术大突破,而没赶上的话,严格讲起来,他们对西方文化的潮流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下,崇拜就变得非常盲目了。我们很尊重这些老人,但是也知道他们的这些缺陷,他们真的不知道,他们不可能知道,时代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知道。他们有一些了不起的记忆,但是在电脑普及的时代,靠记忆组成的学问,那一定有麻烦了。所以我建议大家,听了我的演讲,有一部分人如果同意的话,立足今天,面向未来,这是我们做文化、做学问的积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