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听堂保健课被“钓”走 8500 元 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保健品市场持续升温,尤其是不少老年人成为保健品消费的主力军,网络成为伪劣保健品销售的新渠道。本期记者整理了近期大家关注的保健品行业热点问题,以免在消费中上当受骗。 “3·15”期间我们专设曝光台栏目,24小时全方位联动,倾听您的声音。如果您在就医过程中遭遇了欺诈,或者您购买的保健产品质量存在问题,或者对方不能保证售后服务等,遇到的所有不公平事件都可以向我们投诉,我们会第一时间与您联系,帮您维权。 陷阱1:免费体验被骗购 鱼油、蛋白粉、蜂胶、降脂茶、减肥产品……市面上各种保健品琳琅满目,每天服用多种保健品的人也不少。上周五,读者薛女士打进华西热线96111向记者爆料,听了一堂保健课,免费做了一次体验,薛女士就乐滋滋地买下5盒价值8500元的保健品。“服用后感觉没有效果,觉得被欺骗。”薛女士说道,在要求商家退款无果的情况下,薛女士向当地工商局12315申诉举报中心进行了投诉。 陷阱2:三无产品混杂 消费者购买性保健品时需要特别慎重。有医生介绍,性保健品分为两大类,即性功能保健药和性障碍治疗药。市场上的有些产品未经有关部门的审查、检验,没有中文标志,没有生产日期,也没有保质日期,保健功能与治疗功能不清,对人体健康会有一定的危害。 由于性保健品管理长期以来没有明确归口管理部门,相关部门只能进行部分管理,导致管理相对无序;其次购买、使用性保健品属于个人隐私,即便因性保健品质量导致身体受到伤害,消费者也不愿与商家“对簿公堂”。 陷阱3:网售保健食品问题多 各种虚假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产品以及违规添加药品的食品现身互联网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售后服务无法保证,缺少专业人员协助审核企业资质与产品质量监察,宣传广告夸大、虚假,食品冒充保健食品等问题突出。 此外,保健品领域钓鱼网站很多,此类网站普遍没有备案信息,连服务器都不在国内。只要有消费者点击进入网站首页,立刻就会弹出“客服窗口”,引导消费者购买。消费者一旦上当受骗,很难查到网站经营者真实身份,维权较为困难。 陷阱4:对老年人进行“弱点营销” 老年人被“保健品”坑害的事情太多,让人“防不胜防”。究其原因,老年人的共性心理成了推销人员开展“弱点营销”的最佳切入点。儿女不在身边,孙辈不需要老人帮忙带,长期空虚的生活使老年人渴望融入到团队中。免费讲座、免费体检、免费团队餐或费用不高的短途旅行都是老人们极为热衷的活动,许多以此类活动为由头的营销很能引起老年人的兴趣。本来只想凑热闹的老人,结果却被大力推销所诱惑,把钱都用在购买“保健品”上了。 而且老人们都关注养生保健,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尤为关心,大多数退休工资都会花在医疗、保健项目上。推销人员掌握老人们对健康的关注心理,并用“保健品”促使老年人打开自己的钱夹子。 华西都市报记者吴俊杰健康维权通道热线:96111微博:@华西都市报网站:微信:ihxdsb
|
上一篇:秋冬保健,你做对了吗?
下一篇:养生知识送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