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饮食养生和食品安全有误区 本周日下午,北大教授李可基来渝谈健康请你免费听 李可基 记者 唐国利 我们身体的健康有没有被电视所“毒害”?我们该吃什么是不是被专家所“绑架”?我们会不会被商家的营养保健品所“诈骗”?养生保健该吃点什么?食品中有何安全隐患?如何选择营养品?有了病吃药还是也可以搭配些保健品? 本周日下午2点,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李可基,将应邀出席《北大资源大讲堂》第五期讲座,李教授为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委员,卫生部营养标准委员,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其观点新颖实用,我们提前摘录部分,以飨读者。 过度补钙不可取 钱花了,钙剂吃了,可是,国人健康真的得到改善了吗?李可基教授认为,在补钙这个问题上,国人其实存在很多错误的认识。比如,许多中老年人误认为,人老了,骨头脆了,必须要吃钙片来防治骨质疏松,甚至预防骨折。李可基解释,中老年人的骨质疏松主要因为骨骼代谢功能的减退,伴随骨钙的流失,是人体衰老的表现。如果过度补钙,还有可能导致结石病的发生。因为钙并非那么容易被人体吸收,如果过多摄入却不能吸收,又同时摄入草酸类物质,就可能结合后形成草酸钙结石。而草酸大量存在于各种蔬菜类食物中,例如菠菜。有些非常细小的结石结晶可以通过尿液排出,稍大一些的就可能引起肾绞痛等问题,导致疼痛和尿血,更严重的甚至会引起肾损害。 对于儿童来说,也没有必要很早就补钙。有的宝宝4个月前就开始补钙,到6个月时,高达九成的宝宝在补钙。但实际上,这些宝宝不是吃母乳就是喝奶粉,根本不需要补钙,如果乱补钙,反倒可能影响发育。 不要迷信弱碱性水 曾几何时,部分老百姓受宣传影响,开始改喝弱碱性水,但在李可基教授看来,弱碱性水,对身体基本起不到调节作用。 李教授举例,很多商家为了自身产品宣传,提出“酸性体质是导致疾病的万恶之源”,现代人吃鱼、肉、蛋、奶、大米、白面越来越多,这些食物到了人体内会产生一些酸性物质;蔬菜水果到了人体内会产生一些碱性物质,由于我们吃蔬菜和水果越来越少,这样就影响了体内酸碱调节过程,为了体内酸碱平衡,应该补充弱碱性水,这样身体才健康。 而真实的情况是怎么的呢?李教授说,食物在体内产生的酸性或碱性的物质,并不能改变人体内的酸碱,只是给我们身体增加了一点酸碱调节的工作,人体内有一个保持酸碱平衡的稳定系统,叫做酸碱缓冲系统,它的作用就是始终保持我们人体在一个偏碱的范围内。人体内缓冲系统的作用是调节身体酸碱平衡,就像我们蒸米饭,有经验的主妇通过调节水和米的比例做到不软不硬,米多了,放点水,水多了,加点米,当然倒出点水更省事。缓冲系统也是这样工作的,酸多了,加点碱;碱多了,加点酸,所以迷信弱碱性水,每天大量补弱碱性水,只是让体内来中和而已。 开水比纯净水更有利健康 李可基认为,饮用水还是一些矿物质营养素的重要载体,其中的硒、钙、镁、锌等元素可被肠道很快吸收。其中的矿物质成分,不论来源于自然环境还是人工添加,摄入的元素品种及其数量上可以补充机体的需要、具有一定的营养价值。一般饮用水产品所提供的矿物质含量不超过一个人每日需要量的10%,对平衡膳食的矿物质营养贡献有限;但是在膳食供给不足的情况下,选择富含矿物质的饮用水产品能够显著改善钙和镁等营养素的供给。2005年世界卫生组织在饮用水健康报告中提出,水里一定要有一定的微量元素及矿物质,这是人类维持健康,促进健康的必需。因此对于成年人来说,饮用烧开过的自来水、合格的天然矿泉水或矿物质水比纯净水更有益健康。 《北大资源大讲堂》 第五期 主讲人:李可基 国家级健康教育专家,中央文明办与卫生部全国“相约健康社区行”特聘专家讲师团成员。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教授(原北医三院运动医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委员,卫生部营养标准委员,卫生部“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糖尿病教育项目”等指导专家委员会专家,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安全委员会委员。 演讲题目:您不可不知的饮食养生和食品安全误区 主办单位:北大资源集团主办 时间:2012年9月23日 地点:重庆江北海尔路两江新区寸滩保税港区“北大资源汇”。(特别提醒:北大资源汇在海尔路寸滩保税港江山名门车站对面) 索票:时报网报名(网址:)或者拨打时报通66099999免费索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