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名人养生 > 历史名人与磐安之谜

历史名人与磐安之谜

时间:2018-10-13 14:53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像鲜艳的蘑菇隐居在树荫下/像斑斓的石头隐居在溪水里”——说起隐居,我就会想起这两句诗来;而说到磐安的隐居文化,我们又自然会想起萧统、陆游、卢琰等历史人物,是他们的选择,给我们留下了一串串难解的历史谜踪,赋予了磐安山水以隐居文化的神秘色彩。

  萧统:大盘山中写风流

  那是梁普通大通年间,昭明太子萧统遭腊鹅之诬,转辗来到大盘山麓,见如此清幽之境,百结愁肠顿然消失,便在此结庐读书,过起了隐居的生活。

  萧统(501—531年),南朝梁代文学家,字德施,江苏南兰陵(今江苏常州西北)人,武帝长子。在天监元年(502年)立为太子,未及即位而卒,溢昭明,世称“昭明太子”。曾编《文选》30卷。525年,生母丁贵妃卒,为墓地选址,谗言四起,武帝嫌疑。为避谗,不远千里,来大盘山隐居读书。

  巍巍大盘山,是括苍山、天台山、四明山、会稽山、龙门山、仙霞岭的发脉处;瓯江、鹜江、灵江、曹娥江也由此发源,故有“群山之父,诸水之母”的雅称。据传,萧统在此隐居读书处有三地:一在王隐坑,位于大盘山北麓,属墨林乡,因昭明隐居读书之处,故名。此地两岸青山相峙中夹一水,风光秀丽。盛产竹木、中药天麻,村民生活富裕;二在盘山顶,称“江南第一峰”,海拔1245米,峰顶是一块形如刀劈的平地。旁有天池,池旁就是昭明太子结庐读书的地方。后人为纪念昭明,在此建造腾云宫(又称昭明太子祠)人今遗址尚存,柱础墙脚完整;三在仙人洞,位于盘山西边山腰,处在悬崖之中,其下万丈深渊,非勇于探险者不能进,传为昭明太子曾在此弈棋读书。

  大盘山产奇草,萧统在读书著文之余,还常入深山采药救助山民,深得山民爱戴,被尊为盘山圣帝。后传说纷纭,如洗肠坑为昭明清洗愁肠之所,他带来的龙马两将能“上山打虎,下水缚龙”,处处为民除害等等。为纪念他的功德,自唐始山民就在大盘岭头建昭明院,在盘山之巅造腾云宫以朝拜。对此,明、清间的文献多有记载。清人陈修蟾在《大盘山谒昭明太子祠》中写道:“一峰特立俯群峰,古庙巍然倚老松;不信选楼贤太子,偏留毗垒旧仪容;天地亦为删书下,石洞云将坠简封;好把王臣来配食,名山自合住文宗。” 大盘山的山水人文之胜可见一斑。

  大盘岭头是旧时金华通往台州的交通要道,现留有卵石古道、石拱桥、停歇石凳,千年古树等古迹。坐落在大盘岭头的昭明院始建于唐咸通八年,现坐南面北,三进建筑,飞檐高挑,雕梁画栋,琉璃彩瓦。据传,当年昭明太子隐居此地,每天清晨闻钟声响,就起身读书诵经,写诗作文,编辑《文选》30集。昭明院,内塑有昭明太子像,院门悬挂浙江省原文化厅长钱法成题写的“昭明院”匾额,大殿悬有天台国清方丈宏宗书的“昭明大殿”匾额,大殿横梁上木雕精致。历代文人对昭明太子避谗之事吟咏颇多,如清代东阳县令俞允撰《盘山洞》诗:“缤纷洞口草芊芊,晋代名山古树妍。水满石盆留昔日,风流帝子问当年。论文不朽千秋著,栖壑孤芳百世传。愧我薄书徒踟躅,还有典雅梦相牵。”

  昭明院两侧有两株古柳杉树守护,其中西侧一株高29米,胸径2.2米,树龄700余年,富有灵性,传说神奇。该树比天目山“大树王”更为高大、珍贵。在昭明院西北,还有一高约3米,2米见方的巨石,上方岩体略突,似御印手柄,相传为昭明太子之王印,故称“御印石”,御印石北侧现建有雕龙八角石亭,名“御印亭”。

  如今,在昭明院的柱子上有联曰:“祸起萧墙弃万尊之位迹隐江南昭日月;笔删天地成一代文宗功垂唐宋贯古今。”其情其景令人动容。那么,这段1400多年前的传奇是以怎样的方式展开,又是以什么样的方式演绎了它的精彩的呢?

  羊愔:双峰山下成菇仙

  历史翻到了300多年后的唐会昌三年(843),一位叫羊愔的嘉州夹江尉,也因为避乱而弃官来到这里,在秀美的双峰山下留连忘返,便过起了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羊愔(805~?)双峰乡皿川人。原籍泰山,出身书香门第官宦人家。以明经擢第。唐武宗壬戌(842)任嘉州夹江尉。后遭杨弁之乱,“弃官微服游于括之缙云”、“幽棲于皿川”(皿川亦称大皿,今属双峰乡)。羊愔“性怡静而洒脱爽朗,薄于世荣”,丙寅(846),贤德内助病亡,他非常悲痛,从此更加看破红尘,崇尚道术。却曰:“其乐土以葬之,不亦宜乎!男且有业,女巳归,永无累也。”遂天天只身入于深山,去寻仙访道。不久,他云游至双峰山,见此美景而忘归。

  双峰山位于大盘山南麓,山深谷幽,林木葱郁,野生菌类繁多,这给常入深山寻仙访道的羊愔带来了生活的乐趣。据传,羊愔因采菇为食,能腾云飞翔,长生不老,做了神仙。一日,在深山中忽然迷路,徐步走进一个与世隔绝的境界。见“鸾鹤回翔,天清景暖,百花盛开,朵朵白云飘过”。有一“青帻绛服”自称灵英的人,邀羊愔入一洞。童子清茗过后,以一盘奇特食品招待客人。愔看盘中之物“状若簦(箬帽状)柄长”,不敢食。灵英指着食物云:“此物食之可成仙。”羊愔此时肚子已很饿,立即伸手取来,一食觉其味鲜美无比,顿感浑身舒爽,就一下子把全盘都吃完了。自此之后,羊愔游山玩水就无需带饭,常摘撷此物为食,又采百合加餐,山泉为饮。不久,本来肥胖之身,渐渐清瘦,体重迅速减轻,浑身肌肉变硬,并且“骨节皆能动,抖擞如竹片,及拍如打板声”。经年后更为清瘦轻健。“又三年,须发如漆,年老童颜,行走步轻如飞,饮酒三斗不醉”。羊愔往台州乐安哥哥羊忱处,(其兄羊忱在台州任乐安令)“一日而返,又往天台,也一日而返,日能行三四百里”。二十余年后,因来无影去无踪,旁人称之为神仙。常去雁荡、委羽等山游,轻捷如乘云,“如风飘忽”不知所终。后世人以菇祖、菇仙尊之。对此,上海商务印书馆《中国人名大辞典》和光绪《皿川羊氏宗谱》均有记载。

  当然,传说也仅仅是传说而已,而对于一个真实的嘉州夹江尉——羊愔,对于羊愔弃官隐居双峰山下的情节,又该作出怎样动人的诠释呢?

  卢琰:灵山孕育“九支卢”

  到了北宋开宝元年(968),这一年,一位叫卢琰的典检尚书越国公来到了磐安,找到了他心目中的山水胜地——灵山。

  卢琰(900—985)字文炳,祖籍河南洛阳玉川,祖上三代为唐朝宰相。到了后汉,卢琰开始进入仕途,成为郭威手下大将。后汉隐帝刘永佑继位,荒淫无道,听信佞言,滥杀无辜,将边疆重将郭威家眷扣押为质,想召回郭杀之。郭威得知,十分吃惊,急忙召集众将商议。卢琰进言:“隐帝无道,后汉气数已终。与其回京受缚,不如率兵讨伐。”于是郭威率军回京,隐帝驾崩,郭威黄袍加身,改国号为周,史称后周,封卢琰为尚书,辅佐后周。太祖曾为其竖碑太庙,以纪其劳,称其“学精清粹”,若“潘玙冰霜”。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