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名人养生 > 名人故居 默默无名

名人故居 默默无名

时间:2018-09-11 08:04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名人故居 默默无名

  图①:冯友兰旧居。图②:梁思成、林徽因旧居。记者 杨文明 摄

  编者的话

  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落户昆明,梁思成、林徽因、冯友兰、朱自清、闻一多等文化名流迁居昆明市区以北的龙头街。如今,随着城市扩张,这里已经成为城中村。这些名人故居现状如何?如何保护、开发,从而发挥其社会教育功用?

  “你要真想看,那就翻墙吧。”如何进入梁思成、林徽因昆明故居?这是当地居民给出的答案。为了找到这处故居,记者先后问了十多名村民,只有两人知道故居位置。名人故居,默默无名。

  近代名人旧居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昆明盘龙区政府斜对面,上一个坡势稍陡的菜地,过河径直往里走,便是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旧居——中国建筑大师夫妇这辈子唯一亲自设计、建造的房子。林徽因曾在给友人的信中提到,由于生活窘迫,为修建这所住宅,“思成最后不得不为争取每一块木板、每一块砖乃至每一根钉子而奋斗”。

  附近社区服务处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梁林故居目前是私人财产,房屋的主人半年左右会回来打扫一次房子,连他们也很少见面。

  记者爬到附近的楼顶,一窥院中景色。只见旧居呈两排分布,白墙青瓦,窗棂小巧精致,靠西的据记载分别为主卧和客厅,多一间耳房是给金岳霖加盖的。由于长期无人居住,院内杂草丛生。

  网友涅复生热衷于用镜头记录昆明每一条老街小巷,当他无意间来到梁林旧居面前时,在感动的前一秒,不禁为旧居所在的位置感到尴尬。“四面都是城中村住房,旧居在中间就像一个被流浪汉包围的漂亮的女孩子。知道里头有故事,但是却永远触碰不到。”

  “为了保护好梁林故居,盘龙区文物部门实际上非常努力地在协调产权人,让产权人配合支持保护名人故居,但因为不具备全天开放的条件,而且还是私人产权,只能有组织地向社会开放。”昆明市相关负责同志说。

  被夹在宝云小学和晨曦小学中间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旧址,曾是傅斯年、李济、李方桂等著名学者进行学术研究的地方,而冯友兰也在这里完成了《贞元六书》的绝大部分写作,开创了新理学思想体系。如今,在离旧居百步之遥一个木材厂的轰隆声中,已看不出一点昔日“文化圣地”的影子。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了城市建设发展与名人故居相互依存的文化景观、生态环境不协调,整体风貌的完整性和原真性遭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昆明市一位相关负责同志说。

  云南大学城市管理系副主任陈楠认为,由于对旧居文化内涵挖掘较少,加上人们“越古老的便越珍贵”想法的影响,近代名人旧居远未受到应有的重视。

  据云南师范大学教授余斌介绍,昆明北郊龙头村及附近的棕皮营、麦地村、司家营、落索坡附近,有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清华大学文科研究所、中国营造学社、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及北平研究院社会研究所的工作站等多处旧址,是当时的“文科中心”。

  如今,这段历史却鲜有人知。

  房子保住了,门该如何打开

  记者在朱自清旧居百米之隔的小学门口和门卫大叔打听旧居所在,大叔反问一句,“朱自清是干吗的?”

  方圆一里之内皆是拆迁之后的碎瓦砾,推土机和货车在旧居前跑来跑去,烟尘弥漫,在周围高层建筑映衬下,闻一多、朱自清旧居更显“孤单”。

  走访龙头街其他的故居,记者发现情况大同小异:私人所有,房门紧锁,不是周围在拆迁,就是没有规划的五六层住宅林立,唯一让它在周围环境中脱颖而出的,便是门口由文管所立的文物标牌。

  昆明市相关负责同志介绍,龙头街的名人故居将在城中村改造中原址保留下来并进行修缮,今后还将作为博物馆,但是这些故居属于私人产权,工作难度很大。“盘龙区文物部门从来都没有放弃努力,却常被误解。”

  “不懈努力,据理力争,内心充满辛酸却得不到社会理解。”一位知情者如此形容昆明市文博工作者。

  “昆明的大爷大妈每天都要找地方活动,而旧居能提供活动空间,有需求、有供给,政府在这中间还能做的事情有很多。”据云南大学旅游管理系陈飙介绍,昆明市文明街就有一些老房子改建为社区活动中心,“为什么旧居不给老百姓‘开门’呢?”

  陈飙介绍,在法国,全社会对于名人旧居保护都十分重视,体系完备,有章可循。“比如旧居所有者不得对旧居肆意改造,另外只要业主很好地对其进行保护,并义务对外开放,就会获得政府给予的修缮和人力补助。”

  而据昆明市相关负责同志介绍,目前昆明市文物保护的资金十分有限,且部分产权属于私有的名人故居,由于产权人或使用人经济条件有限,使得名人故居的日常维护和修缮经费投入不能满足其保护工作需求。“不是不想干,是真的缺钱。”

  在昆明呈贡,早在2006年便花费100多万元绕着魁阁(中国社会学诞生地,费孝通、冰心曾在此工作)兴建了休闲公园。公园内设茶室、老年文艺队活动广场、儿童活动区等,并且有专人管理,成为附近居民每日纳凉、休闲的好去处,真正做到把旧居保护和公共事业联系在一起。

  名人旧居要出名,难在哪?

  然而,想让名人旧居出名,并不容易。

  名人旧居要出名,离不开对公众开放。然而现实的情况是,不少历史建筑被餐厅占据。陈飙介绍,私有产权的旧居要想用作公用,意味着政府需要出钱进行回购或者租用,而这笔钱从何而来?

  “昆明市各级文化部门管理使用的名人故居已经全部建设为与名人相关的展览馆、纪念馆,而由其他部门、单位和社会力量管理使用的名人故居,在利用上还存在重经济利益、轻社会效益的问题。”昆明市相关负责同志指出,复杂的产权关系给昆明名人故居保护、利用的监管和协调工作方面带来了较大难度。

  “不重建、不仿造”是保护的先决条件。陈楠认为,可以先将旧居按重要性进行分类,“根据重要性不同,可将其改造为博物馆,或如云南大学内熊庆来故居一样的文化机构办公场所,而另外一部分等级较低的改建为餐馆、旅馆也是可以接受的。”

  如果仅仅是保护旧居而不对社会公众开放,甚至开放后来者寥寥,很难说是对名人旧居的成功保护。陈楠说:“城市中的名人故居是珍珠一样的存在,可以试着把它们串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