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翁特别提出抓几个重要环节:松静柔软、行气用意、稳静安舒,对身桩、头部、呼吸、用意,都作了专门说明。需要注意的是,“用意”他列了两条,不知是抄录者的错误或者是特别强调,现分述如下:
松静柔软:在练习的时候,周身关节和肌肉务须放松,不可留有丝毫的拘滞之力以自缚其身,须全身松软到“柔曲百折若无骨”才对。 [评赏]人们在练习太极拳时特别强调松,并以为松是太极拳最为独特的东西。其实不然,通过放松让身体变得柔软的运动多的是,可以说人类的所有活动,不论体育运动也好,生产劳动也好,日常生活也好,都要求人们身心放松。尤其是是人们习以为常的活动,如骑自行车、使用筷子等,都是最自然放松的状态,熟能生巧,效用最好。另如瑜伽、体操、舞蹈、杂技、外家拳等等都有各自的放松要求。当然,太极拳对放松的要求更为极端更为彻底。太极拳的放松,主要是通过松弛肌肉,延伸关节,宁静思想,最后达到整体的、内外一致的放松,从而让自己回归到婴儿般柔软顺随的状态。 松与柔软都不是太极拳的终始目的,它只是实现舍己从人我顺人背的手段和结果。因此太极拳的松与其它运动或活动的松有着本质的区别,其区别之一是整体的松与局部的松;之二是太极拳特别注重心意的松(即内外均松)不仅是肢体的松;之三是太极拳的松是“轻松”,是丝毫不用拙力的松,体现出来的效果是“轻”。还需要特别指出的区别是,太极拳不需要超越身体极限的痛苦训练过程,而是通过慢慢养练,不知不觉地从享受中获得松的结果的。如果刻意追求松,反而不能松,正如越想睡着越睡不着觉一样。 在这里,雅翁是把松与静并提的,而“静”字是个大话题,另文阐述。 雅翁所谓“拘滞之力”,是指要逐渐把自己的紊乱的小肌肉群理顺,随时处于松弛状态,正如那些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仔细看他们的肌肉群,在没有发力的时候,就是处于非常松弛状态的。有理由相信,如果长期坚持练习正确的太极拳,四肢将会变得秀挺健美,灵活有力。 “柔曲”句宜理解为“柔身百折若无骨”为好,将“柔曲”更正为“柔身”,这样不容易失去中正。 行气用意:须手势贯以意识,虽松而不懈,以意气贯注到每手每势的动作上为准则。呼吸要自然深长,不可稍有勉强。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神气的向往,并配合以呼吸的鼓荡,使动作随着呼吸的鼓荡以开合,使呼吸顺着动作的开合而吐纳。 [评赏]这条最难,非口授身传不易理解。“气”与“意”的概念太复杂,它既是哲学概念,也是中医学概念,同时也是古代修炼者的修行概念,本人不敢妄解。 雅翁此处说的“行气”,可以肯定不是呼吸之气,但好像又与呼吸之气相关连。如果弄不懂“气”,就暂时不管它,记住孟子的话“气以直养而无害”,即保持自然呼吸“不可稍有勉强”就行了。在初级阶段没有必要非要把“气”这个概念弄个清楚明白。 至于“意”,那倒是需要认真思考的,因为,太极拳的特点或者说与其它运动的根本区别,就是“用意不用力”。雅翁提出“行气用意”后又专项提出“用意”一条,可见其重要。 怎么叫“用意”?雅翁已经明确指出,一举手,一动脚,都要有意识的贯注、神气的向往,简单的讲,这就叫用意。什么叫松?什么叫懈,这也是需要认真辨别的。窃以为贯注了意识的松,才是真松,就是不懈,如果说这样还难以理解,那么,什么叫“行气用意”呢,老论曰:“精神能提得起”、“全身意在精神”,就把它理解为精神罢。 稳静安舒:练拳时,要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部上顶、尾闾中正,摒除一切杂念,然后出动。一手一势,稳稳静静,舒舒适适,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如抽丝挂线,绵绵不断。如此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后,在身体方面有了适度的柔软,在中气方面增大了内部的力量,在脑力方面有了清醒的灵觉,以后自然而然的产生一种松沉的气势、灵觉的感应、以及柔软而有弹性的力量,这就是所谓的“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阶级神明”。 [评赏]这里重点谈“安舒”。雅翁提出来先将身势立稳、放松、头顶、中正,摒除杂念,就是为了获得舒适的练拳方式。“稳稳静静、舒舒适适、滔滔不绝、绵绵不断”,就是舒适的状态。通过这种在舒适的状态下的长期锻炼,身体适度柔软、中气逐渐强大、头脑愈宜清醒,照此方法继续锻炼,则“自然而然”的气势松沉、“自然而然”的感觉灵敏、“自然而然”的内劲充实,并由此而愈练愈精,阶级神明。说起来真的令人难以置信,太极拳功夫,是在舒适的状态下“自然而然”增进的,决不是因为“狠下功夫”,“汗流浃背”苦练成的。应该仔细玩味老论中“得来不觉费功夫”的话。换句话说,凡是费尽心力获得的功夫,至少不是太极拳的纯正功夫。 窃以为,太极拳是用哲学思想来指导,需要智慧来领悟,与其它外家武术的训练方法有着本质区别的内家拳。学习太极拳首先要明理,其次要得法,最后还要用功。现在人们普遍都把太极拳当成外家拳来练了,整天“劳其筋骨,苦其皮肉”。之所以如此,是以为勤奋苦练就能成功,殊不知太极拳的用功不是要冲破生理极限的苦练,而是依靠自身的领悟和感觉。如果太极拳像外家功夫一样苦练,吃苦受累却收效甚微甚慢,又何苦非要练太极拳呢,不如直接学习其它运动或练其它功夫,效果还快速显著得多。 笔者认为,凡是以外家拳的方法如强调刻苦训练、讲求手法技巧、片面追求功夫等思维习惯来练太极拳,可以获得功夫,但难以称之为纯正的太极拳功夫。所以,只有用内家拳的思想方法来练习太极拳才是学拳正道。 身桩:胯宜坐正,不前出,不后突,脊梁拔直,肩宜空,肘宜垂,切忌架肘耸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