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白领 > 安徽:技工何以短缺?专家:技工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安徽:技工何以短缺?专家:技工培养机制亟待完善

时间:2018-08-10 18:3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凡本报记者署名文字、图片,版权均属新安晚报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使用时必须注明 “来源:新安晚报或安徽网”,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讯 当前一方面是企业“招工难”,另一方面是劳动者“就业难”,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如此“两难”现象呢?事实上,“招工难”指的是有技术且对口的专业人才不好招;“就业难”是指好的热门的行业门庭爆满,人才供过于求。当前我省正在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客观上需要通过建设技工大省来提供支撑。就此,记者采访了一些业内人士,让我们一起听听他们的声音。

技工退出补充比例不平衡

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人士分析,技能人才短缺原因有很多,其中这几年技能人才需求总量不断增大是一个重要原因。

“我省企业在承接产业转移时,层次不断提高。从每年的工业增加值可以看出,增幅很快,企业发展也很快,对技能型人才的总量需求就会不断增大。”上述人士指出,还有一个因素不能忽视,即随着工业升级改造,技术创新速度加快,对员工的技能素质提升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不仅仅是招收普工那么简单了。

还有业内人士指出,从宏观的角度来说,一方面技能人才需求在增大,另一方面目前我省产业工人队伍年龄普遍老化,退出和补充比例不平衡,导致技术工人总量降低也是一个重要的背景。

社会对技术工人认可度低

记者采访发现,在多数人的价值排序中,技工教育相较于学历教育仍然是次优选择。“现在市场上不要说高技能人才,就连普通技工都是‘一技难求’。”合肥工贸高级技工学校朱校长表示,技能人才缺口现象和技校招生难相关。“我们技校的特点就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一线技术工人。技术工人也需要一定文化水平,我们想从高中生当中招生,但太少了。”朱校长说,当前学校生源主要是初中生,“我们也鼓励初中毕业的中级技工继续学习高级技工课程,把他从中级工变成高级技工,解决高级技工缺乏的状况。”

省人社厅相关人士分析,受“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影响,社会上存在鄙薄技能、轻视技工的现象,技工没有受到应有的尊重。技工在工作环境、薪酬待遇、发展通道方面与白领还存在差距,因此拿高薪当白领、坐办公室当干部成为许多人热衷的追求和选择。同时,社会上有股浮躁情绪,一部分人整天妄图走“成功捷径”,做“一夜暴富”梦,而不去诚实劳动和刻苦锻炼,脚踏实地奋斗。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不愿意当技工,有的即便是当技工,也心有旁骛,沉不下来,工匠精神缺失。但从人力资源开发、推进制造强省、实施就业优先战略角度来说,建设技工队伍的任务还是很紧迫的。

很多年轻人缺乏职业规划

“随着经济发展,现在人们就业面宽了,选择多了。做技术工人往往工作环境比较单一,而新生代劳动力喜欢灵活用工。”安徽皖信人力资源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泓说,当前技术工人,尤其技能人才非常紧俏,但很多年轻人更愿意选择服务业、电子商务领域,不愿意做技术工人。

“我们在企业了解过,技校学生到企业实习月薪一般都不会低于3000元,并且从事一线技术工人稳定率较高。”合肥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处处长束志伟表示,技校学生从踏入技校第一天就有明确定位,以后要到企业做一线技术工人。但有的大学生到一线岗位半年后,就不愿意从事一线工人岗位了。

“现在年轻人对于职业的认知并不全面,缺乏职业规划,认为只是找个活儿干,而不是找个职业工作。”安徽合力股份有限公司教育科科长助理江山说,这样一来,即便是职业院校的学生也不一定从事这个岗位,对这个职业没有信心,也不了解技工真正是什么样子的。

“其实技校高职出来的年轻人并不代表基础差,我们发现一些人在从业之后,转变成为技术工人过程中发展得很快。”江山说,在他们企业就有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技工成了数控机床方面的金牌员工。因为人的发展是多方面的,动手能力强的大有人在,对于社会来说,如果把这部分潜力挖掘出来,对社会尤其是制造业的发展是很幸福的事情。

技工培养机制还不够完善

省人社厅职业能力建设处相关人士分析,一方面是企业对高技能人才求贤若渴,另一方面培养的人才与所需人才面临不对称的问题,这些矛盾也引起了政府和企业的关注。

淮北煤电技师学院高级技师、高级工程师杨杰是从一名普通工人成长为工匠大师的杰出代表,在他看来,当前一些企业对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不够完善也是一大原因。

“像我们煤炭行业高技能人才就非常缺乏。”杨杰说,高技能人才紧缺的现象折射出当前部分企业在技能人才培养方面的机制还不够完善,技能人才发展空间受限,企业难以留住人才。

杨杰说,他到多家企业调研发现,不仅很多企业工人工资低于管理人员,且几乎所有岗位都很边缘化。工人们只是把技能作为走上管理岗位的一个跳板,而不是作为一个终身职业。企业应当对技能工人有一个具体的激励体系和完善的培养机制,让工人干到哪一步,做出什么贡献都有相应的岗位,让工人们感受到工作价值,能像管理岗位的人一样有前景。

李冬梅 孙薇 束雨薇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客户端记者 陈牧 钟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