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瑜伽 >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时间:2018-07-27 22:5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对于有四万七千多汉字(《康熙字典》录汉字47035)的巨量,一个人识完汉字,几乎是不可能的,而且几乎不可想象。不过,常用字或某一特定领域特定地方,一些字不应识错念错。如在云南生活并工作的人,就不应把“滇(die)越铁路”读成“镇(zhen)越铁路”。新近抄一《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菩萨行愿品》供奉袍衣之地一寺庙,在读自己的“录后跋”时,把“伽蓝”读作了“jilán”。此时,即为一友一僧所纠正:“伽蓝”应读作“qiélán”。我一直把“伽蓝”读作了“jilán”,不是因为自己对内典一无所知,而是自以为“伽蓝”之“伽”就是读“ji”。现在看来,是读错了。而且就在西明禅寺的庄严之地。错了,改过即好。除了改过,还需忏悔。《坛经/传香忏悔第五》曰:“忏者,忏其前愆;...悔者,悔其后过。...凡夫愚迷,只知忏其前愆,不知悔其后过.以不悔故,前愆不灭,后过又生。”因其忏悔,有此小文。

“伽蓝”之“qiélán”一词来自梵语,为“僧伽蓝摩”的略称。“僧伽蓝摩”梵音读作samghārama(相似汉音:色拉妈妈),意为“寺院”。“伽蓝”之“伽”,于汉字生成史和发展史上来讲,不是一个原生汉字,或者说,“伽”字出现较晚。“伽”,甲骨文无此字,金文也无此字(《甲金篆隶大字典》,四川辞书出版社,2008)。战国时代(前公元五世纪至前公元三世纪)的《尔雅》无此字,东汉许慎(卒于149)的《说文解字》也无此字。《辞源》(商务印书馆,1979)录“伽”(读作“茄”)两注。一:同“茄”,引杨雄《蜀都赋》“旧菜增伽”,(刘案,伽,今作茄)。二:梵书译音(刘案,因同茄,伽,便读作茄)。其实,“伽”,今有三音:一、qié,伽蓝;二、jiā,伽倻(朝鲜乐器名),像中国的筝;三、gā, 伽马射线 。但“伽蓝”之“伽”只有一音即茄(qié)。既然“伽蓝”之“伽”出现较晚,由于佛教东传后梵语的音译,才诞生了“伽蓝”之“伽”,或者说“伽蓝”一词并非汉语的构词规则(如联合式、偏正式、动宾式等)而只是它的音译。那么“伽”读作“茄”又是从哪儿来的呢?《说文解字》在草(艸)部录“茄”,注“芙蕖莖。从艸,加声。古牙切”。段玉裁注:“茄,花与叶之茎皆名茄。古与荷通用”。《说文解字》无“伽”,在“力部”录“加”。《说文解字》释:“语相增加也,从力从口,古牙切。”“茄”与“加”同属古牙切。可见,“茄”,在汉之前的音韵系统里,与后来的“伽蓝”之“伽”并非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伽蓝”,一个完全的外来词。《汉语外来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4)就把此词列入为外来词之一(另外与“伽”相关的还录有“伽楼罗”、“伽那”等近10个梵文外来词)。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洛阳伽蓝记 嘉靖间吴人陆采校刻 中国国家图书馆藏

“伽蓝”,最先出于何处?似乎无考,但有一关节则是铁定。那就是公元六世纪初印行的《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又简称《伽蓝记》,北魏人杨衒之(卒于约550年)所撰,成书于东魏孝静帝(公元534)。书中历数北魏洛阳城寺院的缘起变迁,共分城内、城东、城西、城南、城北五卷,并对庙宇的建制规模及与之有关的名人轶事、奇谈异闻记载详核,是一部集历史、地理、佛教、文学于一身的名著。千言的《洛阳伽蓝记/序》中便“伽蓝”一词:“城郭崩毁。宫室倾覆。寺观灰烬。庙塔丘墟。墙被蒿艾。巷罗荆棘。野兽穴于荒阶。山鸟巢于庭树。游儿牧竖踯躅于九逵。农夫耕稼艺黍于双阙。麦秀之感。非独殷墟黍离之悲信哉。周室京城。表里凡有一千余寺。今日寮廓钟声罕闻。恐后世无传。故撰斯记。然寺数最多不可遍写。今之所录上大伽蓝。其中小者取其详。世谛事因而出之。先以城内为始。次及城外表列门名。以远近为五篇。余才非著述。多有遗漏。后之君子详其阙焉。”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

由于《洛阳伽蓝记》对中国佛教史、中国文化史影响巨大巨深。因此,也许“伽蓝”一词从此留名中土,也扬名中土。六世纪过了就是七世纪,七世纪初中期,唐人陈祎西去求佛问道,17年后回到大唐。写了一部丝毫不逊色于《伽蓝记》的《大唐西域记》。这就是玄奘大师(602—664)所著的“西游记”。当大师西域时,大师发现在整个新疆地区(当然还包括整个中亚地区),是佛教一统的天下的地区。《大唐西域记》载:在阿耆尼(刘案,大约在今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焉耆回族自治县),有伽蓝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屈支(刘案,大约在新疆库车县),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 跋禄迦国(刘案,大约在今新疆温宿、阿克苏一带) 伽蓝数十所,僧徒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等等,那是一派佛光的天下。记载玄奘西行取经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载,跟喀什接壤的缚喝国(刘案,大约今阿富汗马扎里沙里夫)有“伽蓝百所,僧徒三千余人,皆小乘学”。可见,“伽蓝”一词,在唐人已经是一家喻户晓的词了!有些奇怪或者不解的是,中国第一部大型类书《艺文类聚》(刘案,成书624)里,有两章专门讲述佛教东传于中土的事。即卷七十六内典上、卷七十七内典下。在这两章里,涉及到佛家三宝的文字较多,包括塔、寺的一些常识和当时的诗文礼赞等,但“伽蓝”一词只出现过一次。即介绍梁元帝(刘案,梁是中国历史上最崇佛最礼佛的一个王朝)庄严寺时,说有一铭文礼赞庄严寺时写道:“方坟结构,伽蓝罢设”。这是《艺文类聚》内典部分的唯一一处提及到“伽蓝”的地方。《艺文类聚》是唐欧阳询(557—641)主编的大型类书。想来,编者,特别是编撰内典部分的编者,不可能没有看过七、八十年前的《洛阳伽蓝记》。

为念错伽蓝之“伽”音忏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