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老年人参与道路交通“侠客”行的随意性不可小觑

老年人参与道路交通“侠客”行的随意性不可小觑

时间:2018-07-21 16:2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在交警常态化管理中,老年人的交通违法现象可以说随处可见。由于老年人交通违法现象多发,因而最终导致老年人成为交通违法行为的受害者。随着我国逐步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频繁出行的交通安全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一个重要话题。也就是说,老年人的交通安全在日益得到全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老年人本身的交通违法多发现状对老年人群体的交通安全却带来了严重威胁和极大挑战。老年人出行的交通违法多发现象,已成为引发重特大道路交通事故的又一高危群体。下面笔者就老年人出行交通违法现象谈一些看法。

  一、“老年人”出行交通违法多发的现象

  老年人出行交通违法行为多发,涉及老年人的道路交通事故频发,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些现象的大量存在不仅严重威胁着老年人的人身安全,而且严重影响到老年人晚年的幸福。

  (一)不管红灯“亮”,老人“侠客”行。“闯”红灯者,大都被群众戏称为“闯王”,要说是年轻人心高气盛被列入“闯王”之列,尚有情可原,可有的老人却无视交通信号指示,随意“闯”红灯却令人十分费解。

  (二)不惧车临近,老人“赌气”行。有的老人自我防范意识不强,甚至把横穿公路观察等候说成是“怕死”不敢冲过去,更有甚者,走路时不是靠边靠右,而是走在机动车道上,一点顾忌都没有,有些老人的“歪理”更让人难以置信,怎么着,我就在路中间走,难道怕你机动车来撞我不成?

  (三)不闻喇叭响,老人“抢道”行。现在农村道路机动车时速最慢的也要达40公里-60公里,每分钟可达1公里左右,鸣着喇叭的机动车开过来了,有的老人仍然是“任凭喇叭响,稳走老八步”,也有的听到机动车鸣笛还是要快步横穿,跟机动车抢“速度”,争这几秒钟时间,尤其是在农村道路上有的老人骑电动车、骑自行车横穿与车辆“争抢”的现象经常可见,由此引发的农村道路交通事故损失惨重。

  (四)不“愿”享清福,老人“接送”行。常言道:“肉生肉,疼不够”。也就是说老年人大都是疼孙子超过疼儿子。虽然年纪大了,孙子或外孙上学需要接送,儿子媳妇或女婿女儿上班没空,老人就义不容辞地担当起“护花”接送任务。有的骑自行车、有的骑电动车、也有的骑电动三轮车或摩托车一日往返四次到校门口接送,途中为了赶时间,孩子不迟到,抢道争行的、逆向行驶的、快慢道混行的、闯红灯的等交通违法等全然不顾了,反正我是老头老太,交警就算查到了也怎么不了我?于是就出现了违法不怕查,查了不怕罚,“管严”了就投诉的不正常现象。

  二、“老年人”出行交通违法现象的原因

  道路交通和谐指的是行人、车辆、道路的和谐有序畅通,其中行人是交通和谐三部曲之一,也是交通和谐最重要的一部分,交通行为人交通安全意识的强弱、素质的高低、自我约束能力的大小对道路交通秩序将起到最直接的影响。老年人交通违法严重影响城市文明建设、严重危害道路交通安全,给交通安全埋下了很深的隐患。而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老年人交通安全宣传缺失,相当多的“老人”不愿接受安全教育。强化交通安全宣传是--道路交通长效管理的“第一把交椅”,是普及和提高老人的交通安全意识的“第一要务”,也是有效遏制老人交通违法现象多发的先决要件。近年来,尽管各级党委政府和交警部门投入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加大对老人的交通安全宣传,但宣传效果仍是收效甚微。其原因:一是老人不想“听”,认为出行是人身本能,不要你“教”也会,持有厌烦心理。二是老人不想“看”。那么多的图片、标语、横幅、宣传材料,既无情节也无“刺激”,持有看不看“无所谓”的心理。三是老人不想“学”。尽管乡镇村居干部大会讲,小题提,交巡警上门讲,总是听之任之,认为“瞎”浪费时间,老年人又不是“小孩子”,路不会走,车不会骑,还要那么多“老师”费力来“折腾”。

  (二)“老年人”交通违法心理“走偏”,相当多的老年人不把交通违法当回事。通过对形形色色老年人交通违法现象调查,老年人交通违法都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一是老年人无知心理。这类老年人交通违法并非有意为之,而是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了解不多,确实不知道自己的行为违法了。这种心理主要集中在文化素质较低的农村老人,而某些不显眼的交通违法行为也确实没有被老人所普遍认识。对交警的指挥手势也只是一知半解。对走错道、闯红灯等的违法一律茫然,可见因老年人无知而导致的交通违法并非少数。二是老年人无意心理。这类老年人交通违法对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一般都知晓,平常也遵守得比较好,只是在某些时候因为疏忽大意而违反了,属于无意为之。这类老年人交通违法在接受查处时一般态度较好,而执勤民警对他们也大多采取从轻从宽人性化的处理。三是老年人从众心理。这类老年人交通违法抱有一种“法不责众”的心态。明知自己行为违法,本来自己是不去做、不敢做的,但看到很多人都这样做了,于是也就跟风去做;本来觉得心里不踏实的事情,因为做的人多了,于是就觉得正常了、踏实了。所以在被交巡警查处时,有些老年人更振振有词:“我看到别人都是这样做的,别人做得我也做得,为什么只管我而不管别人。”好象大家都做的事情就不再是违法的事情了。四是老年人侥幸心理。这类老人交通违法往往是被利益驱动或者是图一时之快,他们自信能够避免违法后果,明知违法也要为之。尤其是在接送孙子上放学途中,为了孙子上学不迟到,放学早回家,老年人经常走错道,闯红灯,图一时之快。原因就是心存侥幸,认为自己不会出事。

  (三)老年人交通违法受主观因素驱使,相当多的老年人交通违法故意性很强。尽管老年人由于视力和听力等器官功能的衰退,对交通信号的识别、感觉能力降低,反应迟钝,行动迟缓,导致无意识的交通违法现象多发。也不尽如此,分析发现老年人交通违法的主观因素则更为突出。首先是交通安全意识十分薄弱。许多老年人很少接受过交通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对交通法律法规知识知之甚少,导致参与日常交通的时候,行为受自发意识支配,随意性很强,很少去考虑交通安全的问题和交通违法后的后果。其次是侥幸心理的驱使。有些老年人通过多种途径也掌握了一定的交通安全知识,具备了一定的交通安全意识;但是在参与日常交通中,还是存在一定的侥幸心理。因为他们中的许多人是以电动车为交通工具,出现比如闯红灯等交通违法行为时,基本都能免于处罚。所以,一次违法不被处罚,下次继续违法的冲动就比较强烈。第三还有贪便宜心理在作怪。许多老年人在参与交通中,看到别人可以交通违法,自己傻傻地等候红绿灯好像很吃亏,索性也跟着违法;有的闯红灯后没有出什么事情、发生什么危险,而且能提前一些时间赶到目的地,感觉到自己好像占到了便宜,所以下一次还会违法。有些老年人还有倚老卖老的心理在起作用,认为“警察能把我这老头子咋的”,以上这些原因导致了老年人交通违法的主观放纵性很强。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