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勇 “科学研究表明,肾虚分阳虚、阴虚、阴阳双虚……89%的男人补肾越补越虚。”“权威专家披露,超过140多种疾病与全身性湿气有关。”……在不少中老年人微信朋友圈,往往能看到转发的大量所谓“科学研究表明”文章。记者调查发现,这些“伪科普”式虚假医疗广告,大多集中于两性疾病、健康养生等领域,被一些民营医疗机构或商家利用,包装宣传其产品或服务。(7月19日 新华每日电讯) 这类打着“科学研究表明”旗号、科普幌子的“伪科普网文”,在朋友圈、互联网上泛滥,不仅误导了大众的健康养生知识,还诱导大众购买“伪科普网文”推销的商品、服务,比一般谣言产生的危害还要大。泛滥的“伪科普网文”并非没法医治,关键是要对症下药,监管、科普、平台自律一个不能少。 首先,“伪科普网文”表面是在推销商品,实质上涉嫌虚假广告宣传,行政主管部门就应当以虚假广告行为追究“伪科普网文”炮制者及其产品生产厂家、销售商家的法律责任,而不是当普通谣言对待,提高传播“伪科普网文”的违法犯罪成本。 其次,权威部门、专家学者要用现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和平台,持之以恒地开展科普教育,填补健康养生等大众普遍关注领域的信息真空状态,增强人们的科学素养。不管是“舌尖上的谣言”成为谣言重灾区,还是各类“伪科普网文”让人深信不疑、在朋友圈泛滥成灾,归根结底是大众缺少健康养生等方面的知识,对这类谣言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辨别能力。特别是患有各种慢性病的老年人,在病急乱投医的心理下,更容易相信“伪科普网文”。 再者,自媒体平台要提高科普网文的创作、发布准入门槛,强化审核责任。两性疾病、健康养生方面的科普文章,直接关系到大众的健康权益,没有专业知识的人创作、传播的文章,也许无法保障其科学性。假如要求专业人士身份,必然会推动专业人士的身份认证等工作展开,若出现“伪科普网文”也就更容易追究具体责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