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第十一版《国际疾病分类》,“游戏障碍”出现在成瘾性疾患章节中,引发舆论轩然大波。根据世卫组织官网原文,“游戏障碍”指一种游戏(“数码游戏”或“视频游戏”)行为模式,其特点是对游戏失去控制力,日益沉溺于游戏,以致其他兴趣和日常活动都须让位于游戏,即使出现负面后果,游戏仍然继续下去或不断升级。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游戏障碍”“游戏成瘾”等概念,其实指的是同一种现象。 但相关专家也提醒,不是所有沉迷游戏的行为都可以视为游戏成瘾。 游戏成瘾青少年是高发人群 据了解,将游戏成瘾列入精神障碍,并非首次提出。早在2008年,由北京军区总医院制定的中国首个《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就将“每天上网超过6小时,且符合一定条件连续超过3个月,即为网络成瘾作为临床标准,并将网瘾列为精神疾病。2013年,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也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研究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 世界卫生组织有相关规定,凡是精神障碍必须具备两点:第一,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痛苦;第二,社会功能受损。“游戏成瘾是否属于精神障碍,要看这些人群的大脑生理和生化功能有无改变。”海南省安宁医院心理咨询与治疗中心副主任张云志认为,游戏或网络成瘾和一些精神类的疾病一样,都是大脑负责奖赏机制的脑区出了问题。 研究表明,青少年是易患高发人群。青少年在玩游戏时,不仅能体验到一种掌控感,还能得到成就感、归属感,以获得心理上的安慰。 “虽然世卫组织将游戏障碍列入精神疾病范畴,但诊断条件非常严苛,并不是所有沉迷游戏的行为都可以诊断为游戏成瘾。” 张云志表示,游戏成瘾必须符合无法控制地打电玩、将电玩置于其他生活兴趣之前,即使有负面后果也持续或增加打电游的时间等条件。而且,相关行为要持续至少12个月才能确诊。 世卫组织精神健康及药物滥用司专家也明确表示,全球有数百万的游戏玩家,即使他们在进行激烈的游戏,也永远不会被诊断为游戏成瘾,其总体流行率“非常低”。 张云志提醒,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面对沉迷游戏的孩子束手无策,到处寻求治网瘾的办法,不少家长将孩子送进不正规的治疗网瘾机构。这些非法机构往往采取封闭式管理、军事化管理、高强度体能训练等方式,利用殴打、辱骂、体罚等残酷方法帮助孩子戒网瘾,而且收费不菲。或许最终孩子的网瘾治好了,但却是以身心严重受损为代价。 家长干预需注重细节和技巧 “儿童的控制力有一个逐渐强化的过程。家长对孩子简单说教,结果只能事倍功半。当孩子做不到自律时,外部环境就要给他约束力。根本在于定规则。”张云志建议,家长把手机给孩子时,就应定下条件和规则。但是,很多家长定下了规则却不执行。规则既要制定,也需要奖惩制度去执行。一旦触碰了边界就要受罚,这也是一种社会教育。 张云志建议,学校也应该有所作为,实现家校共育。学校可以对此开展教育引导。比如由老师带着孩子公开讨论玩手机到底是怎么回事,要不要玩游戏等等。学校要把社会上对孩子们有影响的事物纳入教学讨论的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