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秋季养生 > 如何安度“多事之秋”? 专家:以“收养”为原则

如何安度“多事之秋”? 专家:以“收养”为原则

时间:2017-10-23 10:12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哮喘、腹泻、过敏……如何安度“多事之秋”?专家表示

  秋季养生健体 以“收养”为原则

  一场秋雨一场凉。进入10月,随着暑夏炎热的褪去和寒露节气的到来,连日来的几场秋雨让人们感受到秋的清凉。同时,由于气温变化不定,一些秋季常见病、多发病也频频造访,使得人们意识到秋季养生防病的重要性。那么,怎样才能平稳度过“多事之秋”呢?日前,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全国名老中医黄李平教授在接受媒体访谈时指出,秋季养生要注意保养内存之阳气,精神、饮食、起居、运动等调摄皆须以“收养”为原则。

  1

  秋季要警惕这些常见病

  在我国,秋季是指农历七月至九月,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六个节气。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同时也是开始进入落叶纷飞、万木凋零的季节。中医认为,这个时候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秋季也是个容易患病的季节。

  黄李平教授介绍,秋季的常见病有呼吸系统疾病、胃肠道疾病、心脑血管疾病以及秋季过敏性疾病等。

  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当前正是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对儿童,尤其是6~24个月的婴幼儿来说,要特别警惕秋季腹泻。”黄李平教授指出,小儿秋季腹泻有个明显的特征,那就是患病初期,患儿多有感冒的症状或发热,接着出现呕吐腹泻,排水样便,一天可能拉三到五次,严重的时候十几次。此时家长要注意给患儿保暖,多喝水,多喝果汁或者是含有水分的富有营养的食物,提高患儿抵抗力。也可以煮些绿豆水、薏仁、莲子、赤小豆给患儿吃,以提高脾胃的抗病能力。此外,用紫苏、马齿苋煮水给婴幼儿喝,能够预防小儿秋季腹泻的发生。

  对有过敏性疾病的人群来说,秋天是个令人担忧的季节。确实,每到秋季,到医院就诊的过敏性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咳嗽等病的患者明显增多。据黄李平教授介绍,从中医角度来看,这些疾病的病因,要么是由感染燥邪、脏腑功能失调所致,要么因肺气虚弱、感受风寒、肾气不足导致。防治秋季过敏性疾病,日常生活中,患者要避免接触过敏源如花粉、粉尘、皮毛等,忌食寒凉生冷等刺激性食物,慎食鱼、虾、蟹类等海产食物,注意规律作息,做好防寒保暖工作,补充水分,戒烟及避免吸二手烟,并尽量避免出入空气污浊的地方。

  秋季也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期。这是因为,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人体的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因此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因此,有心脑血管疾病病史的患者要对疾病进行干预治疗,把血压、血糖、血脂等指标控制在正常范围,同时要备好急救药品,预防危险疾病突然发作。

  据黄教授介绍,从五行来说,肺属金,与秋气相应,肺气为秋季当令主气。肺的生理特点,肺主气,司呼吸,开窍于鼻,外合皮毛,肺为娇脏,喜润恶燥。燥为秋天主气,燥邪伤人容易耗气伤津。“燥邪易伤肺”,在干燥的环境下,人体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导致呼吸道黏膜受到刺激,给病菌提供可乘之机,极易患呼吸道疾病,如咽炎、扁桃体炎、支气管炎、哮喘等。此外,肺与大肠经络相联系,肺与大肠相表里,燥邪犯肺,不但出现口鼻干燥,干咳少痰,还可出现大便干结。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