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专家解读如何调慢性胃炎及方法 什么是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胃粘膜上皮遭到各种致病因子的反复侵袭,发生持续性慢性炎症性病变。其发病与情绪不佳、饮食不节(如嗜酒、饮食无规律、过食生冷辛辣等)及胃炎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等因素有关。临床症状有中上腹部疼痛或饱闷感,疼痛或牵及胸胁后背,食欲减退,吐酸水,恶心呕吐,嗳气等反复发作,日久则出现胃部灼热、隐痛、有饥饿感而不能食食后饱胀、面色发白、消瘦、贫血等症状。 慢性胃炎该如何调理?慢性胃炎的中医调理法 中医称本病为胃脘痛,若胃痛连及两胁,口苦口干急躁易怒,为肝火犯胃型若面色苍白,乏力,胃痛喜按喜暖,为脾胃虚寒型若口干,舌红无苔,大便干,胃脘隐痛为胃阴不足型。 慢性胃炎该如何调理? 1.起居调养法 中医认为本病大多发于脾胃素虚者,脾胃既虚,正气较弱,故患者应注意保暖,避风寒,并保证适当的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2.心理调养法 情绪与胃炎关系密切,发怒、紧张,可导致胃肌收缩、微小血管痉挛、胃自身保护修复机能减退、胃酸分泌亢进等变化。患者一定要思想达观、精神松弛、心情愉快。在临床上,由于精神因素加重或诱发慢性胃炎者屡见不鲜,故在日常生活中保持情志的舒畅对慢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有着重要的意义。 3.饮食调养法 饮食不节可直接导致胃炎发生,故患者要特别注意饮食调养。首先应忌食生冷辛辣之品,煎炸难消化的食品也不宜多吃。饮食宜软易消化,避免过于粗糙、过于浓烈的香辛调料和过热饮食。进食习惯要养成细嚼慢咽,以达到易于消化、减轻对胃粘膜刺激的目的。少吃盐渍、烟熏、不新鲜的食物。每餐饮食以七分饱为宜,不宜吃得过饱,更不宜多吃煎炸难消化食品。 胃炎调理食谱推荐 石斛竹枣粳米粥:石斛12克、玉竹9克、大枣5枚、粳米60克。将石斛、玉竹煎煮30分钟去渣,加入大枣、粳米煮粥,1日1次,连服7-8日为1疗程,适用于肝火犯胃型胃痛。 鲫鱼粥:鲫鱼1-2条、糯米50克。煮粥食,早晚常服。适用于脾胃虚寒型胃痛。 4.推拿调养法 自我推拿用指压法,分别取中脘、下脘、神阙、关元、足三里、内关等穴,在1分钟内,用右手食指、中指,先按顺时针方向,再按反时针方向,各按压36圈。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 胃寒证即寒邪侵犯了胃,是因受寒或过食生冷而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发凉、冷痛胀满甚至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为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可用厚朴温中汤。 实寒证即寒邪侵犯了胃,是因受寒或过食生冷而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发凉、冷痛胀满甚至剧痛、遇寒加重、得温则缓解为临床表现。特点为发病急、病程短、病情重,治疗以散寒止痛为主,可用厚朴温中汤。 虚寒证即脾胃虚寒证,是由脾胃阳虚、消化功能衰退引起的疾病。老百姓口中的“胃寒”多属于这一类型,主要症状有腹部冷痛绵绵、喜温喜按、泛吐清水、口淡不渴、吃饭不香、食后腹胀、四肢发冷、大便清稀、进食生冷症状加重等。特点为病程长、病势较缓,治疗以温中散寒为主,可用附子理中丸。 脾胃气虚证是由脾胃功能减弱引起的疾病,以上腹部隐痛、吃饭不香、食后腹胀、恶心想吐、打嗝、大便稀溏、乏力为临床表现。这类比脾胃虚寒证的病情轻,治疗上以健脾益气为主,可用四君子汤。 实寒证和虚寒证可以相互转化,相互影响。此外,胃部不适还可能与湿、积、食、热、淤等有关,因其中医专业性较强,故在此不做详细论述。 脾胃病“三分治七分养”,无论哪种类型的胃寒,病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生活起居要规律,饮食定时定量,常八分饱;多吃松软、易消化食物,如粥、羹类等;饮食要温热,忌生冷坚硬;天气转寒时,注意增减衣服;保持情绪稳定和乐观。平时可自制糖蜜红茶饮,即红糖、蜂蜜、红茶适量,用水冲服。 |
上一篇:调理养生网教大家夏季养生方法
下一篇:夏季作息养生,让您畅爽度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