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巴中市巴州区:全面振兴健康事业发展

巴中市巴州区:全面振兴健康事业发展

时间:2018-05-23 16:4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国际在线四川消息:随着健康扶贫工程的深入推进,巴中市巴州区乡村健康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大大改善。但边远乡村医疗服务单位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然突出,偏僻乡村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尚未根本解决。振兴乡村健康事业,弥补农村健康“短板”,推动城乡健康公平,仍需进一步找准着力点。

  党的十九大对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作出了全新部署,各级党委、政府和卫生健康工作部门务必在学懂弄通、悟透做实上下功夫。大力发展健康事业,为广大老百姓健康服务,坚持提高经济发展质量与提升人民健康水平同轨对接、同步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健康获得感;牢固树立“以全民健康促进全面小康”的理念,切实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位置,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健康政策统筹、健康规划前置、健康服务共享,以农村经济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健康事业高水平振兴;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和城乡环境卫生持续综合整治,全面做好“经济发展+健康、环境整治+健康、文明城市+健康、体育运动+健康、教育科技+健康、生产生活+健康、互联网+健康”这篇健康大文章。深入推进“合理膳食村村讲、中医中药村村讲、预防保健村村讲”,广泛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的健康生活方式。

  抓住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强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历史机遇,全面加大健康供给力度。明确区、乡镇党委政府为乡村健康供给责任主体。进一步落实好政府办医职责,切实解决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养结合养老机构等健康服务阵地土地供给、资金供给、人员供给等实际问题,把健康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各项工作统筹落实;明确区、乡镇卫生院、民营医院、村卫生室、个体诊所为乡村健康供给责任实体。采取“抱团”服务、购买服务、签约服务等多种形式,确保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健康教育、疾病防控、养生保健、优生优育等各项卫生健康工作全面落实到老百姓身上;提升区乡医疗联合体“抱团”发展水平。完善医联体对接机制,推进互动互惠,鼓励二级以上医院对乡镇卫生院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点带面,把优质医疗资源沉到群众家门口;乡镇卫生院认真落实小病在基层、大病住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诊疗制度,严格遵守现代医疗分工制度,做好基层首诊、双向转变、急慢分治、标本兼治,引导群众科学就医、合理治疗。推动基层医院“坐堂行医”向上门服务转变;卫生健康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中西医并重的基本方针,进村入户做好群众健康教育、疾病防控、慢病管理、养生保健等基础性工作,把过去基层医院“以疾病治疗为中心”转变为现在“以健康促进为中心”,确保人民群众不生病、少生病、晚生病、无大病;推动基层医院“争抢病人”向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转变。创新健康服务供给方式,变医院被动等病人、抢病人为契约服务,在主动关心病人的同时,关爱所有健康人;对乡村慢性病患者实行诊疗、康复、长期护理连续服务,对健康和亚健康人群划定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责任区,鼓励居民就地就近签约,促进医生家访与签约对象主动随访相结合,把健康服务工作真正做到群众家里,以人文服务、契约服务构建尊医重卫的和谐医患关系。

  目前乡村医疗条件差、薪酬待遇低、工作风险高,基层医务人员职业倦怠、离职“跳槽”现象较为突出,高技术人才引不进、留不住,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人才慌”的问题比较普遍,因此振兴乡村健康事业必须从振兴医技人才队伍抓起。全区采取定向培养、上派进修、合理引进、对口帮扶等多种手段,充实乡镇卫生院内、外、妇、儿、中医中药、医养结合等各类专业人才。从薪酬待遇、服务环境、发展空间、职称晋升、社会保障、表彰奖励等多方面支持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服务百姓,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方便群众家门口就医;把振兴乡村健康事业纳入乡村振兴战略通盘考虑整体推进,切实加大乡村医疗卫生经费投入,保障基本医疗、疾病防控、健康教育、优生优育、医养结合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需求。同时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到农村兴办健康事业,发展健康产业;进一步加大巴州区中医药产业大区建设,精准对接全省“一核两带”医药产业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大病救助、预约诊疗、远程医疗、临床路径管理、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等卫生惠民项目落地落实,努力构建区域协调、信息共享、服务一体、群众满意的乡村医疗新格局,充分展示现新时代乡村健康事业新作为新气象。(文 杜渊)

相关新闻

国际在线版权与信息产品内容销售的声明:

1、“国际在线”由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主办。经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授权,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独家负责“国际在线”网站的市场经营。

2、凡本网注明“来源:国际在线”的所有信息内容,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复制或利用其他方式使用。

3、“国际在线”自有版权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国际在线专稿”、“国际在线消息”、“国际在线XX消息”“国际在线报道”“国际在线XX报道”等信息内容,但明确标注为第三方版权的内容除外)均由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统一管理和销售。

已取得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使用授权的被授权人,应严格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不得超范围使用,使用时应注明“来源:国际在线”。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任何未与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签订相关协议或未取得授权书的公司、媒体、网站和个人均无权销售、使用“国际在线”网站的自有版权信息产品。否则,国广国际在线网络(北京)有限公司将采取法律手段维护合法权益,因此产生的损失及为此所花费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律师费、诉讼费、差旅费、公证费等)全部由侵权方承担。

4、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国际在线)”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丰富网络文化,此类稿件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5、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需要与本网联系的,请在该事由发生之日起30日内进行。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