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误区 别让“认知误区”耽搁了儿童健康防护 2018年05月15日 星期二 北京青年报
预防接种是控制传染病最有效的手段,在刚刚过去的由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主办的第32个全国儿童预防接种日公益活动中,中国CDC传染病处呼吸道传染病室主任冯录召、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主任钱素云教授和微生物研究室主任姚开虎研究员、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郑东旖等专家呼吁,“预防接种,守护生命”。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 “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要由2015年的10.7‰下降到2020年的9.5‰,再到2030年的6.0‰。”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就要减少感染性疾病对儿童的威胁,接种疫苗是预防、控制甚至消灭感染性疾病最经济、安全、有效的手段,做好预防接种对实现健康中国战略意义非常重大。 据了解,全球人类死亡的主要病因排名中,心血管疾病排在第一位,排名第二的就是感染性疾病,尤其是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儿童和老人是重点人群。儿童常见感染性疾病分为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病毒性疾病包括流行性感冒、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脊髓灰质炎、肝炎、手足口、SARS ;细菌性疾病包括白喉、破伤风、百日咳、猩红热、细菌性痢疾、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肺炎球菌、Hib流感嗜血杆菌、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其中流行性感冒、手足口、肺炎链球菌相关疾病,即便有了相关预防疫苗,但因为接种率低,使得感染率仍然居高不下。 “目前,解决这一局面最好的办法就是接种儿童肺炎球菌疫苗,这是全球的共识。虽然儿童肺炎球菌疫苗在我国还是二类疫苗,需自费接种,但儿童肺炎球菌疾病所造成的花费,要远高于疫苗的花费,且儿童还能免遭疾病侵袭之苦。”姚开虎教授解释,肺炎球菌引起的不单单是肺炎一种疾病,还包括中耳炎、脑膜炎等多种相关疾病,目前肺炎主要治疗手段是抗生素,其耐药性已成为困扰治疗效果的最大阻力。 据悉,“认识误区”是提升疫苗接种率的最大阻力。据一项题为《中国家长疫苗态度》的网络调查显示,83%的家长会选择免费疫苗,17%的家长则倾向于选择自费疫苗,两项选择的主要原因是出于“安全”考虑,大多家长认为一类疫苗比二类疫苗更安全。约55%的家长不了解疫苗划分一类和二类的依据,认为是按医学标准划分的。约33%的家长并不清楚流感疫苗需要每年接种。65%的家长认为宝宝打疫苗后出现发烧的情况,通过“捂汗”能有效降温,38%的家长没有做到接种后留观30分钟以上。另一项疾控系统的调研显示,儿童未接种疫苗的原因主要是家长担心疫苗不良反应,其次对疫苗了解不够,感觉孩子身体好不需要接种疫苗。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保健科副主任医师郑东旖表示,从日常的临床和过去多年的疫苗不良事件看,疫苗信息传播存在不科学、片面甚至误导的情况,这不仅让公众感到恐慌,更大的危害是让很多本该接种疫苗的儿童错过了接种疫苗的最佳时间,为一些疾病的侵袭留下了隐患。 郑东旖介绍,目前已研制成功并上市的有41种疫苗,我国将其分为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其中14种为第一类疫苗,其接种率较高,其余第二类疫苗接种率相对较低。很多人不了解第一类疫苗和第二类疫苗是如何划分的,以为第一类疫苗比第二类疫苗更有效、更安全。其实,一类和二类的区分不单单是以疾病的危害性作为标准,更不是以疫苗的接种效果或者安全性来区分。其中有的二类疫苗预防的疾病,危害也更大。例如,流感因其病毒基因易变异,年年季节流行,是世界卫生组织开展全球实验室和流行病学监测的唯一传染病。再如,肺炎球菌性疾病及疟疾是世卫组织极高度优先推荐使用疫苗预防的疾病。 那为什么预防如此重要疾病的疫苗,尚未被列入国家计划免疫的一类疫苗呢?专家表示,主要原因是疫苗的成本高,价格相对较贵。而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增强,现在的二类疫苗将来有可能变为一类疫苗。实际上,有条件的城市已率先将部分二类疫苗列为一类疫苗。所以为了儿童的生命健康,大家应该重视预防接种。 文/风景如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