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看到不少武术大师,包括自己的师傅都在练习书画。虽然我知道“一张一弛”是文武之道。但作为职业从武者,难免还是觉得有些“附庸风雅”。近来接触书画名流较多,受其影响,也开始练习书法,遂发现书画界有个奇特的现象,就是普遍书画家都很长寿,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大家,如齐白石93岁,黄宾虹90岁,朱屺瞻104岁,启功93岁。 那么为什么书画家能长寿呢?仔细分析,能得出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无论书法和绘画都是让人身心愉悦的 学习书法绘画的人,都是因为喜爱,在学习与练习的过程中把情感寄托在笔间,尽情挥洒,通过书法绘画抒发情怀愉悦身心。在练习中随着不断进步的成绩使自身得到满足。 再次,也是重要原因,我发现每位书画家都是“内功深厚”潜在的武林高手。提笔运气,下笔有神。 一、书法绘画与气功的理论与实践上一脉相承 中国传统书画与气功有着深刻广泛的渊源关系,这就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营养培育的结果,尤其受道家老子、庄周、儒家孔子、孟子的思想影响最深。共同的哲学思想基础和民族文化基础,使中国传统书画与气功与其说在理论和实践上有许多相通之处,不如说它们是一脉相承,同源异派更为贴切。 1.受“元气论”的影响 传统气功练气,包括先天之气及后天之气两种。元气属先天之气,元气生于先天之精,藏于人体命门,具有生命活动原始动力的作用,喻之为结丹大药,把人与自然的关系用气的概念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形成一个完整的“元气论”体系。 在中国传统书画理论中,“元气学说”也放在统领的位置,强调气字,如谢赫评画“六法”以“气韵生动”为先,学画“六要”以“气运兼力”为第一要。在书画中将一切能够表达出大自然博大沉雄、苍古静逸和淹润富有生机的笔墨效果称为“元气”。如谓“全体浑沧,元气磅礴”,“笔力圆稳,墨气深厚,真有元气淋漓之观”。清人王昱论画曰:“元气磅礴,超凡入化,神生画外者为上乘。”王羲之指出:“书之意必达乎道,同混元之理。”于是“元气论”形成中国画的特色:强调主客观形与神的统一表现法,反对不传神的“形似”,也反对没有形象的“神似”,主张形与神统一的“形神兼备”。在书法中要以气的运动规律贯穿于书法的字里行间,做的“气脉通于隔行”。 2.受“道法自然”之影响 传统气功都重视身、心、息三调,使之“静观内守”、“收视返听”、“恬淡虚无”,天地人宇宙合一,顺其自然,自然感应,自然得道。 传统书画理论,要求临池之际必先立意,放松身心,澄虑凝神,心平气和,做到意在笔先,即从“无意”中生“有意”,在“有意”中笔下生辉,甚至赋予人格化。无意中怎能生有意呢?必须有平时的素养,从听说大自然的奥秘中得来,故自古书画家都喜流连名山大川,博采人情风俗,勤于写生,师法自然,通过长期修炼,胸藏万机,临池自生丘廓,情意随来。 传统气功理论把内与外、阴与阳、动与静、松与紧、刚与柔等对立统一的两方面巧妙地结合起来,达到非常完美的境界。 在传统书画理论中,黑与白、长与短、疏与密、虚与实、繁与简、似与不似、入笔藏锋收笔回锋、欲上先下、欲左先右、欲开先合、欲行不行、欲止不止等用笔法,都是以阴阳对立统一学说为指导并恰到好处的。 传统气功历来把修身养性并列,提出“性命双修”准则,而且把道德的修炼放在首位,叫积善成德,神明自得,德高功高,功德圆满等。 传统书画亦然,认为书画是人的思想品格,感情和笔墨技巧的统一,是人的心灵感情流露,讲究天资、功力、学养,品德并重。 二、中国书画与气功的共同机理 中国书画与气功有着许多共同的机理,是值得我们深入挖掘和整理提高的,不妨例举于下: 气功千门万派,但万法归宗有三个共同的要素:调身、调心、调息。且试就此三调与中国书画临池的要求对照一下: 1.调身,即是姿式的调整。任何气功行功时,都有一定的姿式,如坐、卧、站、行式子导引等。这些姿式的设计,不外乎要使大脑、骨、肉、经络以至整个身心都调整到放松入静、经络畅通的状态,以利于真气的运行蓄积和采放等。 而中国书画的坐姿,基本同于气功的平坐法,站姿则于马步站桩相同,要求肩、肘、臂、指相对放松,做到下实上虚,心平气和。用拔蹬法或五指齐力法执笔,调动手三阴三阳经的畅通,以利导引真气,达到力透纸背、气韵生动的境界,实与气功中的手印和松柔小棍有异曲同工之妙。苏东坡谓执笔无定法,要使虚而宽;包世臣论书说“定气先将两足安,全身精力到笔端,悟入鹅群行水势,方知五指力难完。”都道出了此中机理。 2.调心,即意念,气功中的“意念导引”是非常重要的,有“气功者,意念之功也”的见解,通过某种特定的意念,以一念代万念,达到高度入静,进入气功态。同时又可向潜能下达指令,完成各种其妙的使命。 在书画临池时,首先须要潜心澄虑,构思立意,此时全神贯注于书画构想之中,其他杂念全消,完全而且高度进入气功态了。 3.在调息方面,气功与书画,都讲究深、长、细、匀的自然呼吸、和配合式子用的某些特定的呼吸方式,藉以完成外气内收,内气外放,以及升、降、开、合等真气调运功夫。在书画临池时,则要做到气息相随,笔到气到,气到力到,也必须通过呼吸的自然调整,导气运笔,完成顺逆、提按、顿挫、轻重、疾徐等动作,使画面气韵生动锲于玄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