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伯祥先生在韩国 1、心静身正,以意运动 “学者上场打拳,端然恭立,合目息气,两手下垂,身桩端正,两足并齐,心中一物无所著,一念无所思,穆穆皇皇,浑然如大混沌无极景象,故其形无可名,名之曰无极,象形也。” “太极者,生于无极也。阴阳由微于著,循环无端,即其生生之机也。……打拳上场手足虽未运动,而端然恭正之中,其阴阳开合之机,消息盈虚之数,已俱寓于心腹之内。此时壹志凝神,专主于敬,而阴阳开合,消息盈虚,特未形耳。时无可名,亦名之曰太极。言此以示学者初上场时,先洗心涤虑,去其妄念,平心静气,以待其动。如此而后可以学拳。” “拳名太极,实天机自然之运行,阴阳自然之开合也,一丝不假强炎,强为者皆非太极自然之理,不得名为太极拳。”“精神贵乎蕴蓄,不可外露圭角。” “静以待动。”“太和元气到静时,不静不见动之奇。”“不矜不张,局度雍容,虽曰习武,文在其中矣。” “身必以端正为本。” “身法端凝莫侧,收敛精神,另无他诀,心平气和则得。” “身法正者,身桩端正,无所偏倚,虚灵内含,故不惧他人推倒。”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不偏不倚,非形迹之谓,乃神自然得中之谓也。”“若兼带俯仰伸缩法,规矩方为完全合一。久练纯熟则起落进退,旋转自由,而轻重、虚实、刚柔齐发。” “打拳原是备身法,身法有正有斜,有直有曲,有顺有逆;有偏前,有偏后;有偏左,有偏右;有偏上,有偏下;有在地上坐,有在空中飞;有束往,有散开;种种身法,不可枚举,皆有中气以贯之。此临时以意会之自知。” “身虽有时歪斜,而且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 “间架即有时身法歪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以心中浩然之气,运于全体,虽有时形体斜倚,而斜倚之中,自有中正之气以宰之。” “至于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奇正相生,回旋倚侧,攒跃皆中(皆有中气放收,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 “身法不论大身法转关或小身法过角,以灵动敏捷为尚。” “能会此身转移法,神机变化在其中。” “打拳心是主。” “以心为主,而五官百骸无不听命。” “天君有宰,百骸听命。” “运用在心,此是真诀。”“中和元气,随意所之,意之所向,全神贯注。” “动静缓急,运转随心。” “运化全在一心中。” “四体从心而运,官骸皆悦以顺从,而要皆以乾坤正气行之也。” “心中一物无有,极其虚灵,一有所着,则不虚不灵,惟静以持之,养其诚以至动静咸宜,变化不测。” “妙机本是从心发。” “问:运行之主宰?曰:主宰于心。心欲左右更迭运行。则左右手足即更迭运行;心欲用缠丝劲顺转圈,则左右手即用缠丝劲顺转圈;心欲沉肘压肩,肘即沉,肩即压;心欲胸腹前合,腰劲算下,裆口开圆,而胸向前合,腰劲算下,裆即开圆,无不如意;心欲屈两膝,两膝即屈,右足随右手运行,左足随左手运行,而膝与左右足皆随之,不然多生疵累,此官骸之所以不得不从乎心也。吾故曰:心为一身运行主宰。” “或曰:拳之大概即闻命矣,而要打不出神情,何也?曰:此在平居去其欲速之心,如孟子所言,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长焉。临场先去其轻浮慌张之气,清心寡欲,平心静气,着着循规蹈矩,积久功熟,然后此中层累曲折,历尽难境,苦去甘来,机趣横生,渤不可遏,心中有情有景,自然打出神情矣。要之此皆人力所能为者,至于无心成化,是在涵养,日久忧游,以俟其自至则得矣。” “一片灵机写太和,全凭方寸变来多,有心运到无心处,秋水澄清出在阿。” “拳虽小技,皆本太极正理。” “拳虽武艺,得其正道(中庸之道,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无往不宜。” 2、开合虚实,呼吸自然 “开合虚实,即为拳经。” “以吾身本有之元气,运于吾身,其屈伸往来,收放擒纵,不过一开一合与一虚一实焉已耳。” “一开一合,拳术尽矣。” “动静循环,岂有间哉!吾所谓:一动一静,一开一合,足尽拳中之妙。” “一开一合妙入微,上下四旁泄化机,纵使六子俱巧舌,也难描写雪花飞。” “开合原无定,屈伸势相连。太极分阴阳,神龙变无方。” “阖辟刚柔顺自然,一扬一抑理循环。” “一开一合,有变有常,虚实兼到,忽现忽藏。” “开中有合,合中有开;虚中有实,实中有虚。” “实中有虚,虚中有实,太极自然之妙用,至结果之时,始悟其理之精妙。” “周身一齐合到一块,神气不散,方能一气流通,卫护周身。” “打拳以调养血气,呼吸顺其自然。……调息绵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轻轻运行,默默停止,惟以意思运行。” “头直,眼平视,肩与肩合,肘与肘合,手与手合,大腿根与大腿根合,膝与膝合,足与足合,平心静气,说合上下一齐合住,气归丹田,合法皆用倒(逆)缠法。” “开则俱开,合则俱合。”“至合之时,气必归于丹田。” “一开一合,莫非自然。” “非但合之以势,宜先合之以神。” “合者合其全体之神,不但合其四肢。” “一开一合阴阳备,四体(两手两足)殷勤骨节张。” “每日细玩太极图,一开一合在吾身。” “心要虚,心虚则四体皆虚,丹田与腰劲足底要实,三处一实则四体之虚者皆实,此之谓虚而实。” “天地阴阳之理,不过消息盈虚而已,故孔子尚消息盈虚。打太极拳亦是消息盈虚。息者,喘息也,呼吸之气也,生长也,故人之子谓之息,以其所生也,因气微,故谓之息。消者,减也,退也。盈者,中间充满也。虚者,中间空也。” 3、轻灵圆转,中气贯足 “能敬能静,自葆虚灵。” “心身不可使气,轻轻运动。” “以灵动敏捷为尚。” “且心一虚,则全体皆虚,惟虚则灵,灵足以应敌。” “打拳者,手极虚极灵,物有挨着即知,即能随机应之,不惟手,即背面全身尽是虚灵。” “往来屈伸,如风吹杨柳,天机动荡,活泼泼地毫无滞机。” “以虚灵之心,养刚中之气。” “至于手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所画之圈有正斜,无非一圈一太极。”“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离形得似,何非月圆,精练已极,极小亦圈。”“圈是周身转,不但手足,而手足在外易见,故以手转言之。” “越小小到没圈时,方归太极真神妙。” “打拳中气所往,人孰能禁!” “以浩然之气行之,无往不宜。” “心劲一发,而周身之筋脉骨节,无不随之,外之所形,皆由中之所发,故曰内劲。” “内劲何发何行?发于一心,而行于四肢之骨髓,充于四肢之肌肤。” “不滞不息,不乖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 “中气得十分满足,气势盛足。” “拳以中气运行,人乃心服,斯即化成天下。” “以引足为止,学者多性躁,未下功夫,先好打人,不知侵到何处,即以何处引击,不拘定格。” “中气贯足,物来顺应,物莫能违。” “拳家手成,能平其志,自无横气。” “中气运到手指头方为运足。” “足大指待手气走足后,仍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其劲皆发于心内,入于骨缝,外达于肌肤,是一股劲,非有几股劲,即气之发于心者。得其中正即为中气,养之即为浩然之气。” “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中气上自百会穴,下贯长强穴,如一线穿成也。” “中气贯于心肾之中,上通头顶,下达会阴,……中气充实于内,而后开合擒纵,自无窒碍。”“中气必由胳膊中徐徐运行,不可慌张忽略,顺其当然之则,运其自然,勿令偏倚,而以心气行于两肱之中,是为中气。” “其形若止,其意不止,渐渐充其内劲,必使劲由骨缝中充至肌肤,以及指头,待内劲十分充足,则下势之机致自动。” “一气运行,绝不停留,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但凭得周身空灵,一缕中气随势扬。” “两人相敌,性命所关,外观诸人,内观诸己,知己知彼,百战百胜,而一以中气持御之,不失大中至正之道。” “以心中之中气运乎四肢之中,是人所不见己,我独知之地,须时时神而会之,久而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