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健身 > 谁剥夺了你的单次消费选择权

谁剥夺了你的单次消费选择权

时间:2018-03-15 14:3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发预付卡、圈钱、跑路的事件屡屡上演。在哪些行业,存在着“不办卡,无法消费”的现象?日前,劳动报记者走访发现,诸如健身、教育培训等机构仍普遍采取“先办卡,后消费”的商业模式。专家指出,这种模式有利于企业短期内回笼资本,并成功“绑定”客户,但这并不该成为企业生存的“唯一”方式。随着新经济的发展,已有越来越多的企业逐步摈弃了这一传统模式,从比拼折扣向比拼技术服务转型。

  不办卡?怎能让你消费!

  “这取决你自己啦,如果你能经常来,那么办一张3600元的年卡比较划算。如果每周一次都不能保证,那买一张季卡吧?”一兆韦德(中山公园)店服务人员向记者介绍。

  一定要先办卡入会,才能消费吗?可不可以按次消费?当记者把这些问题抛给服务人员时,“这不行,你只有先入会,有了会籍,才能享受相应的健身体验。”服务人员直截了当地说。

  似乎在传统健身房,如果不先办理会籍,缴纳会费(年费),是无法去使用健身器材,或私教课程的,这可能已成为行业“潜规则”。“不办卡,不入会,可否按次结费”的问题,在静安、长宁两区的多家一兆韦德、威尔士等门店,记者都得到了相同的回复“不行”。“怎么可能不办卡,就让你使用?”个别服务人员在回复这样的问题时,反倒一脸诧异。

  回笼资本“绑定”客户

  “健身企业门店的运营成本,其实比想象的还要高得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健身行业人士向记者介绍,市中心的场租、大批量的器材引进与维保、私教及工作人员的薪酬,一个月的成本便可能要上百万或更多。

  该人士坦言,以“超低价优惠,高年限高会费”的形式,不仅能在短时间吸纳客户,回笼资金,又能很好将客户“绑定”。“不管用户来不来,来几次,反正钱已经薅到手了。”去年,本报曾率先报道的《巨十健身疑似“跑路”数百万会费或无着落》、《奥森健身全市多家门店关停》,两家门店采取的便都是这种商业模式。

  不单是健身房,不少教育机构同样倾向于“先办卡,后消费”的模式。“去年8月给女儿购买的零基础钢琴课,总共50节课,赠送10节课,总共花费1.2万元。课程上了不到7节,星空琴行便关停了。”消费者曲女士在本报“劳动报财经新闻”微信公众号发起的“劳动报315消费投诉案例征集活动”中,就留言阐述了自己的遭遇。

  单次消费选择权被剥夺?

  在上海市单用途预付卡行业协会秘书长范林根看来,预付模式导致的消费问题愈演愈烈,其根源在与企业发放的预付卡过多、过滥。

  “现在很多企业觉得,没有预付卡就没法生存。这说明预付卡可能正在摧毁企业经营盈利的自信,让他们只注重拼高折扣及价格,而不把关注点放到拼质量、拼技术、拼服务方面。”范林根说。

  “从服务性质来说,我们很多行业采用预付模式,只是简单地为了发而发。”上海市美容美发行业协会董元明表示,对于没有体现持续连续性效果的服务,店家出售充值、预付卡并无必要。以美发美容为例,美容皮肤护理需要一定周期,对皮肤进行调理而显现效果。而理发属于独立的服务行为,不存在连续性的效果,并不需要办理预付卡。

  同理来看,如果只是单次健身,而并非是由私教提供系统的健身课程,理论上,消费者完全可以不办理预付卡,实现按次消费。企业坚持让消费者先办理预付卡,而后再提供服务,是否剥夺了消费者“单次消费”的选择权?这一点尽管法律上有所争议,但却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新经济崛起冲击现模式

  范林根表示,传统预付卡的商业模式,目前已经有了转变迹象。记者走访了解到,随着新经济及新业态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正逐步摈弃这一传统模式,采取“不推销,不办卡”,从而实现由比拼折扣向比拼技术服务的转型。

  “关键是我们自己的服务和技术,你能满足用户的美发需求,他们就会常来。否则,光是一两张千元左右的预付卡,并不能捆住现在的消费者。”主打“不推销、不办卡”的南瓜车造型发型师凯文对记者表示。

  从去年下半年开始,“互联网+”与资本涌入体育健身行业,各种健身类创业项目也层出不穷,如主打“按次结费”的超级猩猩、24小时无人值守的乐刻运动、“零推销”的共享健身舱等,大多摒弃了传统健身房,先缴纳预付费的收费模式,颇受消费者青睐。

  “未来健身业将呈现出‘小型化’、‘零售化’的趋势,现在‘先吸金,再拓展市场’,这种畸形的发展模式,会逐步被取代、被淘汰。”乐刻运动上海地区总经理苏静岗对劳动报记者表示。

  越来越多的线下课程挪至线上,也是教育培训的趋势之一。以记者经常使用的喜马拉雅、CCtalk等教育培训类APP为例,里面不少的音频、视频课程都是免费的,但一些高质量的学习课程,都需要支付费用,但这些在线课程的费用并不高,有些课程费也只需要1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