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至虚中生神,至静中生气” 也是“心安则虚则道自来” 更是“体静心闲,方能观见真理” 很高的境界,很高的要求 每个阶段,静有不同的层次 安静、平静、宁静、虚静 定静、真静、灵静、清静 太极拳讲静,讲“以静制动”,首先是要制自己的心动,这就是“收心猿,拴意马”。我们初练功时,仍是一个常人之心,虽然站在这里了,但念头一个接一个,犹如野马奔腾,所以要先求安静。能安静下来了,这时脑子里还有很多外界事物的沉淀,动多静少,但我们的心要慢慢静下来,逐步排除这些沉淀。这时还会感觉到意集中不了,心较散逸,这是安静阶段的体会。 慢慢地我们的意能集中了,动的感觉逐渐减少,静的体会逐渐增加,心里就平静了,心平气和的状态就产生了。这时就是心里开始平静,内气开始和畅和顺。有一种好像冬天在太阳底下晒太阳的懒洋洋和煦之感,这时候脑子里也开始放松,什么也不想了。感觉也很舒服,也不想做其他什么事。 再深入一点的状态是宁静。因为心平气和了,脑子开始静下来了,很多杂念的沉淀排除了,人对周围事物的感应范围反而就随之扩大。比如,这时很远的地方有一只鸟叫、飞翔,你都能感觉到:有一只猫在走路,你都能很清楚地感应到……这时候,要做到脑子并不跟着这些外在的事物去走,并不会因为这种情形的出现跟着它去。这时候可以体会所谓“一志凝神,洗心涤虑”的境界。 再往下,就进入虚静的阶段了。这个阶段你有点感觉不到自己部分肢体的存在,比如说,好像两只胳膊没有了,完全感觉不到了,开始恍兮惚兮,似有似无的一种状态,但这种状态还不是真实的,还不到任运入定、长久湛寂的状态,因为念头一转,这些感觉马上就不见了。这个阶段好像我们平时所说的愣神的状态,但这时还不能见到东西。什么都不想,好像站在那里发呆,这是虚静的状态。不过,此时这种寂寂空空的感觉已能体会真气的出入消息。 之后进入定静,脑子里有很多图像产生,我们都清清楚楚,比如一个风景、一朵花、一个动作的念头,你都能把握住,定在那里不动,你的意不转移也不走,那时就是定静的状态。这叫前念已去,后念未生,定在那里。希望将美好定格于此。 恬淡虚无真气随,真静,身体内部的气血流动,内劲运行,很多现象就产生了,这时还没有产生大动,产生这个静的时候,还没有“致虚极”,此时你松的条件愈好,感觉到身体愈来愈柔软,才能开始体会到你是不动的。但是身体里面有东西动,外面没有东西动,这时身体里面的动就愈来愈明显。明显到什么样的程度呢?比如说身上会疼痛,背上会疼痛,里面细小的东西会疼痛,这个阶段内气还不够畅通,但开始换劲,内劲因静而得以和顺产生,开始生机勃勃,健身养气的状态就开始起作用了。这就是《黄帝内经》中讲的,“恬谈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到了灵静的状态,才能体会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日静,静日复命,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人为万物中最灵敏者,所以我们讲静的状态,要守静笃。“归根日静“,就是说松到根本上了,才能够得到静,这个根就是本来从那个地方来的东西叫根,那个时候才是静。动而不动,静而不静,动静同源,动静如一,所以它是灵,又是静。 那么,太极拳讲静的最高阶段还是清静,这就是老子所说的“清静,为天下正”。到这个阶段,是要动静两相皆不着,浑浑穆穆,连静的境界也完全不去求,这时候就是真正见到“自性”了,这也就是六祖慧能所说的“何期自性本自清静,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太极,静之极妙 (广告) 太极运动养生系列课合集一(永久观看) 课程简介 脊柱的健康决定了人的整体健康度,脊柱退变是亚健康的主要原因之一。本专栏学习重点就是通过系统的锻炼方法,松活腰椎、颈椎、胸椎,舒展腰骶关节、骶髂关节、盆骨小关节和髋关节。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太极拳经里面描述的:松腰垂臀、含胸拔背、虚灵顶劲和活络腰骶裆胯等内容。通过适量运动预防和缓解脊柱退变问题,还大家一个健康的脊柱。 怎样练习太极拳才能达到最佳运动养生效果?怎样运动才更养生?想要详细了解这些问题的答案,一切尽在课程中! |
上一篇:丹田内转,物我两相忘
下一篇:有思想、有韵味、会说话的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