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保健 > 大家都在为春节老人打call 学者赞他为“宇宙两大巨星”

大家都在为春节老人打call 学者赞他为“宇宙两大巨星”

时间:2018-01-21 13:5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网贴呼唤“自己的春节老公公”引发热议 原来春节老人是他

  原来春节老人是他 “歪果仁”也为他点赞(组图)

  【图晓四川】阆中:春节老人的故乡

  当“圣诞老人”小老乡遇上“春节老人” 是怎样的奇妙之旅?

  四川新闻网成都1月18日讯(记者 陈淋)2016年,我国的“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大家都在为春节老人打call 学者赞他为“宇宙两大巨星”

阆中春节文化主题公园里高大的落下闳塑像(四川新闻网记者 李慧颖 摄)

  近日,“原来春节老人是他”这一网络话题迅速蹿红,受到各大网络媒体平台聚焦和全球网友热议,如果告诉你们这“中国的第五大发明”——二十四节气是春节老人送给全世界的礼物,你们会不会更加疯狂地为春节老人打call呢?

  在著名教育家、四川省社科院研究员查有梁教授看来,对中国“二十四节气”贡献最大的人正是四川的历史名人、中国古代杰出天文学家——落下闳,也就是网友热议的“春节老人”。在接受四川新闻网记者专访时,研究落下闳30多年的查有梁教授,详细道出了这位杰出天文学家对中国古代历法的贡献。落下闳对“二十四节气”作了哪些贡献?他为何被称为“春节老人”?且看查有梁教授的详解。

  世界非遗“二十四节气”

  落下闳最先作出关键贡献

  中国“二十四节气”所包涵的有关自然界和宇宙的知识和实践,相当广泛而且深刻。查有梁教授介绍,从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颁布全国使用《太初历》开始,“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完整联系起来。“二十八宿”直接提供了太阳在这些星座下每天具体的位置和移动的度数。落下闳在公元前110年-前104年,研制浑天仪,测定二十八宿的赤经差,他将二十四节气完整地纳入历法,并将二十四节气与二十八宿对应起来。

  “节气”是时间概念,可以精确到某时刻(分);“宿”(星座)可知太阳的位置,是空间概念,能精确到多少度。落下闳经过数十年的观测,他深刻知道:太阳运行到二十八宿的哪个位置,在我们的大地上应该哪个节气!于是,他才可能在《太初历》中规定: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方能使得二十四节气在历书的安排更为接近太阳在实际位置。同时,这种置闰的方法(包括十九年七闰),使得以朔望周期来定月所形成的一年(12个月或13个月)与太阳回归年平均长度更为接近,协调了日月的运行规律。“‘二十四节气——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及其实践’,落下闳最先做出关键的贡献。”查有梁教授说道。

  他认为,二十四个节气直接或间接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将天文、数学、农学、气象、医学、养生、保健、旅游、文学、艺术等融为一体。二十四节气与每位中国人的衣、食、住、行都息息相关,成为中国人生产、生活的基本知识和决策实践的重要知识。《太初历》成为中国古代科学的一个里程碑式的成果。从汉武帝颁布《太初历》之后,中国历朝历代所颁布的历法,与汉代的太初历大同小异。中国的传统节日,几乎大都与汉历,特别是二十四节气有关,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七夕、中秋节等。

  更值得一提的是,直到今日,中国还在应用的“汉历”(又称农历,阴阳历),都保留了“二十四节气”: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在《太初历》中,“二十四节气”中的奇数项称为“节气”,偶数项称为“中气”。《太初历》规定:以冬至所在之月为十一月,以正月为岁首,将迎接新年与迎接春天统一起来;十九年七闰,但以没有“中气”的月份为闰月,使中国的汉历科学化,更合符实际测定的天象。使二十四节气这一周期的变化,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变化与月亮“阴晴圆缺”的变化协调配合起来。

  落下闳对制定《太初历》的贡献

  已远远超越《太初历》本身

  查有梁指出,《太初历》是汉武帝历颁发的历法,是汉代改革“颛顼历”之后的第一个历法,全部数据至今完整保留在《汉书·律历志》中。《太初历》(又称《三统历》),是汉人制定的历法,因此,可以简称为“汉历”,近代才称为“农历”或“阴阳历”,不能称为“阴历”,也不是“阳历”。他强调,称为“汉历”比较准确,以便同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其他相关历法,例如:藏历、回回历法、彝族太阳历、傣历、羌历等等,有所联系,又有所区分。

  “落下闳对制定《太初历》的贡献,已经远远超越了《太初历》本身。”查有梁谈到,先秦时代的古六历,是建立在“盖天说”的基础上,基本观点是“天圆地方”;落下闳实际制作“浑天仪”和“浑天象”,这个实物模型本身就是“天圆地圆”的“浑天说”的模型。落下闳是“道法自然”制作了“浑天说”的模型。通俗言之,落下闳是直接根据他多年观测日、月、五星(木星、火星、土星、金星、水星)在“二十八宿”框架下的运行,给宇宙制作了一个“浑天说”的物理模型。浑天仪是用来天文测量;浑天象的用来做模型演示。落下闳的观测与演示,更加“合符天象”,这是《太初历》比其他十七种历法更为优越,最终被汉武帝采纳的主要原因。

  查有梁教授介绍,“落下闳是‘浑天说’创立者,他通过长期的天象观察,认定‘天圆地圆’,并非‘盖天论’所说的‘天圆地方’。从现在看,‘浑天论’同样很科学。”

  “盖天说”认为,日月总在大地之上运行;而“浑天说”中的天体是可以运行到大地之下。究竟“浑天说”有多厉害?查有梁教授继续谈到,落下闳在“浑天说”基础上,对于日、月、五星进行了立体整合,以及周期运动的实际观测和数理推导,最早在中国乃至于世界上统计出了11年发生23次日食,135个月为交食周期。 “这在当时来讲,是非常了不起的!”

 [1]  [2] 下一页 尾页

    本网(平台)所刊载内容之知识产权为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及/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未经许可,禁止进行转载、摘编、复制及建立镜像等任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