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四季养生保健

四季养生保健

时间:2018-01-17 00:5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各位朋友上午好,很高兴来到这些里和大家交流中医养生保健。中医养生保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尤其是这几年人们的生活由温饱走进了小康,也就是说人们的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了。人类永恒追求的是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爱情,另一个就是健康长寿。一年有四季,我就从四季的角度来讲养生保健。
当今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也就兴起了养生保健热,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鱼龙混杂的问题。去年有个叫张悟本的,张悟本所讲的养生保健有些是违背了中医养生保健的基本原则和精神。那么我们中医保健究竟有哪些原则?在四季该怎么去把握?
中医养生保健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人类社会共同追求长寿和健康不仅仅是中国,这是人类社会共有的主题。人类医疗和保健的发源地有5个地方,印度是一个文明古国,是我们人类医学发源地之一,比如说我们现在说的瑜伽术,现在有很多年轻的美女就喜欢练瑜伽。瑜伽很早就传到了中国,在中国上层有很多达官贵人很久之前就练瑜伽了。现在瑜伽走向了平民,走向了比较爱美的女士们。实际上瑜伽术是研究保健养生的很重要的一个方法和手段。但是现在中国人练瑜伽变味了,变味到哪里呢?印度本身的瑜伽术是在哲学、艺术加上肢体的锻炼。印度的哲学思想是非常丰富,瑜伽术就是哲学加艺术,再加形体的修炼。实际上,印度的瑜伽术是一个心身兼修的养身方法,但是传到中国以后就变味了,现在很多爱美的女士练的不是瑜伽。另一个地方是希腊,古代希腊在它的医疗层次上面也非常重视传统保健,同时希腊也是人类医疗的发源地之一,现在医疗的基础我们讲的是西医,希腊的养身保健有很多方法。例如黄金率养生宝,黄金率本来是个数学命题,这个数学命题运用到建筑,运用到医学,运用到人体的基本治疗和养生保健。什么是最美的,什么是最好的要按照这个黄金分割率来养生。古希腊还讲究水疗,水疗是古希腊一个相当有名的医学家叫希波克拉底,他发明了用温热了水能够缓解疼痛和消除疲劳。在古希腊的火疗也是一中基本的治疗方法,现在的桑拿就是当时希腊最原始的火疗方法,现在说芬兰是火疗的发源地,实际上古希腊是桑拿的发源地,它既用于治疗也用于保健。古希腊的气疗就是我们现在说的自然界的氧吧治疗是一样的道理,身体虚弱的人到森林里去,吸收负离子和氧离子,那时候的古希腊人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了。罗马人喜欢洗澡,古罗马最多的一些富丽堂皇的建筑就是澡堂,这也是保健。他们喜欢吃大蒜,喜欢吃鱼尤其是海里的鱼,现在就有了深海鱼油。埃及讲究的是节制饮食,节制性欲,古埃及那些法老就有一整套的御医来帮他们做全身按摩和足疗。所以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只要有丰富传统文化的国度都有自己的养生保健。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而灿烂的文化,中医中药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身保健是养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讲中医药一定要讲到养生保健,因为中医从一开始就把治病和养身保健紧密联系在一起,很多原则和方法是从春秋战国时候就开始确立了。春秋战国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奠定了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思想,春秋战国时期,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形成了,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说形成了,以墨子为代表的墨家学说形成了,中医与老子的思想是很有关系的,老子喜欢炼丹就是想长生不老等等。我们能够看到春秋战国时期在中医方面最有代表的著作就是《黄帝内经》,它奠定了中医治疗养生的一整套基本理论体系。
因此,中医的养生保健的形成是和人类的疾病治疗、养生紧密联系到一起、互为补充一直延续到今天。中医的养生保健最核心的问题两个大的方面,第一是天人合一,我们人是自然界很小的一个部分的,人要适应自然,要和自然融为一体,要天人合一。中医养生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就是身心合一,人的精神和肉体是统一的,养生要把精神和肉体相统一。因此,养生先养心,一个人的心没有很好的修炼,在很多方面的诱惑中,不能很好的去平衡,没有很好的精神文化修养,怎么能在五彩缤纷的世界养好自己的身体呢?老子讲的“无为而至”,讲究简单虚无。我觉得中医养生这两点是中医养生的代表思想。
我认为中医养生保健有五个最基本的原则。第一是法于阴阳,法是法则,就是要掌握平衡的问题,人与自然的平衡,与自身的平衡。在中医里面,阴阳揭露了古代哲学的一个命题,说明人的生理、病理、养生都与阴阳平衡有关系。古代的思想家们把阴阳提高认识到:天地之道义,万物之纲纪,生杀之本始。阴阳是万物之道,万物变化的基本规律就是阴阳的平衡。白天为阳晚上为阴,太阳为阳月亮为阴,男人为阳女人为阴,上午为阳下午为阴,所以阴阳的问题对于我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尤其是中医养生抓住一点就是讲究平衡,身体的阴阳平衡就不会有病了,身体的阴阳平衡后精气神就足了就不会有病了。但是法于阴阳是一个动态的平衡,所以养生就要有动态平衡的思想。第二个原则和于术数,术是方法,数是讲的多种多样。我们讲的阴阳平衡就是讲人体的和谐,人的精神和肉体的和谐。养生有很多方法,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所选择的养生保健的方法和手段是不同的,刚出生的婴儿有些非常健壮,有些一生下来就是个小老头先天不足,这时在调养方面就有不同了。当今的青少年和我们50年代的完全不一样,那时候他们的生活条件、物质供应都不及现在,现在的小朋友都是胖墩墩的,以前我们那个时候的小孩子都是瘦黄瘦黄的,所以这也是需要他们的父母亲给他们养生的。壮年在养生保健方面证实年轻气盛、精力充沛,但是在这个年龄阶段的人不能对身体机能消耗得太过,也就是透支,什么都可以透支,信用卡可以透支,唯独生命是不可以透支的,但是壮年人往往透支。现在生活丰富多彩,已经没有按照正常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了,完全是在生命透支,例如打麻将打到晚上两三点。人进入老年后,关键不是感悟某一个具体养生保健的方法,我提倡的是养生有道,综合的去养生。人的生命是一根链条,哪个环节注意不好都会对健康造成影响。
人有生长终老,天有春夏秋冬。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大自然一年中运动变化的规律。中医认为“天人相应”,人体必须顺应自然四季变化的规律,保持机体与自然的平衡,才能顺利安康的渡过一年四季。
春季,阳气初生,抵抗力弱,最怕风邪的侵袭,而此季多风,因此要避风邪,注意身体的保暖,不要随即骤然减少衣服,防止着凉受风,以免发生春温,风温,感冒,流感等各种春季多发的疾病。民间谚语常说“春捂”就是这个意思。“春捂”提醒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天气变化来调整。但是,鞋子是不能随意换的。春捂,我的建议是捂在脚上。中医讲究天人相应,我们调理身体,要根据自身体质,依据外界气候、天气的变化,随时调整。中国有句俗语说“春捂秋冻”,可我觉得“春捂秋冻”里的“春捂”却违背了这个原则,虽然它是老话儿了,但是也要拿出来仔细分析一下。春天是什么样的季节呢?阳气生发,在体内蕴藏了一冬天的阳气,此时开始向外生发,身体开始感到温暖了,天气一热,身体当然也就感到热,容易出汗。但是,春天毕竟是一个寒热交替的季节,这样的季节在一天里的温度变化较大。比如,早晨是比较凉的,但是,到了中午,又会让人觉得比较热,晚上,又凉了。有的人中午出门,看到天气暖和,就减少了衣服,结果到了晚上,天气又凉了。这样很容易受凉,所以老话说,要“春捂”。我看到很多北京小伙子现在直接穿上西装了,里面就一件衬衣。这身装扮,中午的时候非常潇洒,但是,早晚的时候可不行,天气很凉,北京现在晚上还是0℃左右,晚上下班晚了,很容易冻病。这些天有很多人问我:胃痛了怎么办?我仔细一问,几乎无一例外,都是穿得少了,使脾胃受凉了。“春捂”还有一个内涵,中医认为,春天的时候,阳气生发,此时要保护阳气,如果被冻到了,伤了阳气,会影响我们身体一年的整个节律。这是有道理的,比如我见过有的女孩子,很早就换上了特别凉快的鞋,此时大地还是很凉的,尤其是早晚的时候,结果导致阳气受损伤,出现了诸多的问题,我就见过因受凉患感冒而导致急性肾炎的。这是“春捂”的道理,有合理的成分,是对我们生活的一个提醒。什么事情都是两方面的,不能捂,也不能受凉。但是,如果太教条了也不行,就像前面的那位阿姨,全天都捂着,这就不对了,因为中午的时候毕竟还是热的,如果捂出了汗,此时更容易感冒。所以,这个捂是有尺度的,千万不能说捂,就穿得太多了。所以,我的结论是:“春捂”只是一个提醒,告诉我们要注意春天的寒冷,我们要灵活掌握,多备件衣服,中午热了,脱下,早晚凉了,穿上,随着时间、天气变化来调整,别太教条。但是,鞋子是不能随意换的,所以建议鞋子还是穿得暖和些,宁可热了,别冻脚。春捂,我的建议是捂在脚上。春季起居生活的保养是主张“晚卧早起”,不要睡的太早,但是要起得早,要顺应自然蓬发向上的自然生态,起来早做什么呢,古人说“缓步于庭”,也就是在院子里散散步。那么不这么养生有什么危害呢?古代人认为违背了春季这些养生原则“逆治则伤肝”,违反了这些原则会伤肝。春季养生不好,到夏天就会变成虚寒,也就是阳气不足。
夏季,万物繁茂秀美,阳气旺盛,是生育万物,长养万物的季节。在“五行”中属火,与人体的心脏和小肠有着密切的关系。人体与万物一样,要顺应夏季的气候特点,要心情平和,只有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旺盛,有利于身体的成长壮实。在起居时间上要“晚卧早起”,中午可以适当增加午睡,使身体得到缓冲。同时夏天也非常炎热,许多人贪图凉快,晚上喜欢开窗睡觉,尤其是喜欢将双脚朝向窗户的方向,让双脚沐浴在夜晚的习习凉风中,感觉凉快又惬意。殊不知,足底迎风熟睡对身体有百害无一利。大家都知道,人类双脚的脚底面积虽然只占人体全身总面积的3.5%,但是足底却拥有人体许多重要的神经、穴位和经络,并且足底对外界的刺激反应相当敏感。夜晚,当人体处于熟睡状态时,身体的各个器官都处于放松、自然的状态,而本身御寒功能就较差的双脚很容易就受到寒气、湿气的侵袭和刺激,这样就直接导致了经络系统处于紊乱的状态,身体的免疫功能就会下降,引起身体的一些病变,伤风、感冒就会频频发生。所以,不能因为贪图足底凉风,而让身体受到不必要的损害。另外,有时间可以做一做足底的按摩保健,疏肝健脾、清热利湿,增强足底乃至全身的防御湿气、潮气的入侵功能,保证身体的健康。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不要吃得太油腻。古代人说要是夏天没调养好会“伤心”,秋天会发热、咳嗽、打摆子。
    秋季,西风飒飒,燥气当令,自然景象因万物成熟而评定收敛,是阳气渐退,阴气渐长,万物收获的时节。人体要顺应秋季的气候特点,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所收敛,不可放纵,这样才能收敛神气,不使其过于消散,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大便秘结等“不爽”症状。这都可能是着了“秋燥”的道。秋燥分温燥凉燥两类,秋季在五行属“金”与“燥邪”对应,在五脏中与“肺”对应。秋燥,就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以肺系症状(呼吸道症状)为主的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燥邪”特点概括来说,就是“燥胜则干”,即燥邪会导致阴津耗损,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临床根据其寒热性质不同,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多发生在初秋天气尚热,或久晴无雨时,除上述干燥症状外,还可能伴有头痛身热、心烦口渴、咽喉肿痛、咳嗽痰黄、舌红苔燥、脉数等类似风热感冒的症状;后者则开始于深秋天气转凉时,除干燥症状外,还伴有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咳痰清稀、苔白脉弦等类似风寒感冒的症状。
秋燥肺部最易受损,中医认为“肺为娇脏”,是说相对于其他脏器而言,肺更易受外界气候因素影响。秋天气候主要特点是干燥,空气中缺少水分;而呼吸道受其影响,也缺失水分,造成呼吸道黏膜表面的纤毛运动能力下降,对外来粉尘等异物的清除功能也相应减退,并进一步导致黏膜损伤。呼吸道防御功能降低,外界细菌病毒乘虚而入,从而出现“秋燥”的呼吸道症状。原来就有肺部疾患的人群、老幼弱病、生活不规律者更易被秋燥侵犯。中医提倡“治未病”,对付“秋燥”应当“预防为主”,根据天气状况和自身反应尽早做好预防工作。遵循“燥则润之”的原则,秋天饮食调养应以轻宣滋润、生津止渴为重。饮食以清淡为主,少吃过于油腻、辛辣之品,多吃粗粮和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的食物。同时,预防秋燥应注意保持室内适当的湿度,户外空气质量差时则应减少户外活动。在起居时间上主张“早窝卧早起”,可与鸡的活动时间相仿。晨起可在空气新鲜和避风的地方做一些较平和的运动。心情要保持安定,收敛神气,不使神思外驰。只有这样才能适应秋季的气候特点,才能保持肺气的清肃,保持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违反了这一自然规律,肺脏就会受伤,到了冬天就可能出现消化不良性腹泻。
冬季,天寒水冰,大地龟裂,北风凛冽,生机潜伏,阳气内藏,是万物蜇藏的时令。各种生命活动都要有所潜藏,可少做一些户外活动,这样才能使人体的正气得到补充和储藏,以为来年的新生增添精气和能量。 中医学认为人应当顺应四季变化,在冬季应首先注意保暖。保暖不单纯是衣物的增减,还有居室要温暖适度。近年来一些东北老年人一到冬季就迁徙到海南岛过冬,主要目的就是避寒,利用气候差异来防治心脑血管、咳嗽哮喘等疾病的发生,堪称“北病南治”。说起冬季疾病,最普通的还是风寒感冒,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屏障就是肌肤,中医学称之为皮肤腠理。而冬季最常见的病邪是风寒之邪,如果衣服单薄或居所寒冷,人体就容易感受风寒之邪的侵袭,而患风寒感冒。冬季保暖应当“护两头而围住腰”,“护两头”是指头部保暖和足部保暖;“围住腰”是指腰部的保暖,因为腰是肾之外府,腰受寒易使肾“很受伤”。在起居上要“早卧晚起”,以保养好人体的阳气,要减少夜生活。要是冬天保养不好是“伤神”。人的每个阶段和四季是环环相扣的,我们要把握和于术数,要掌握四季不同的养生重点。
在和于术数中,还要根据每个人不同的体质来养生,中医讲的体质就是讲的个体差异,人的体制不一样选的养生方法也就不一样。中国人最常见的有几种,第一种是气虚体质,气虚的人一天到晚没有精神,阳气不足,功能不行,气虚的人要养阳。第二种是虚寒体质,有些人到了冬天就手脚冰凉,十指不温,到夏天一吹空调就觉得冷,这也是阳不足,就需要补阳。第三种是痰湿体质,痰湿体质的人舌苔黄、厚,身材比较肥胖,这类的人往往容易得心血管病、内分泌病,这类体质的人就要要清湿,除热。第四种就是阴虚体质的人,为体形消瘦,面色潮红,口燥咽干,心中时烦,手足心热。这些都是阴阳不协调,所以缺阴不阴,缺阳补阳。
中医养生的第三个原则就是惜精固本,精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有形精微物质,是生命之源,具有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繁衍、化生血液、抗御邪气等多方面的作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居于重要地位。《素问•金匮真言论》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后世医家将精、气、神合称为人身之三宝,故在养生中,中医学很重视保养精气以固先天之本。张介宾《类经•摄生类》即明确指出:“善养生者,必宝其精,精盈则气盛,气盛则神全,神全则身健,身健则病少,神气坚强,老而益壮,皆本乎精也。”要达到惜精固本之目的,一方面对性欲要有所节制,做到既不禁欲,也不纵欲;若纵情泄欲,可使精液枯竭,真气耗散而致未老先衰,如《千金要方•养性》所言:“精竭则身惫。故欲不节则精耗,精耗则气衰,气衰则病至,病至则身危。”另一方面,精禀于先天,有赖后天水谷精气以充养,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故惜精固本也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药食调补以壮其精,来达到养精保精之目的。
第四个原则是综合调养。中医养生方法众多,不同的方法作用于人体不同的系统、层次,具有不同的效能。如顺时摄养重在协调人体机能活动与外环境的关系;调摄精神主要是通过对神调养以保养精气;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可使脏腑功能协调;运动锻炼、针灸、推拿,调节经络、脏腑、气血,可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机能协调;药物保健则借助药物,以强壮身体,益寿延年。诚如李梴《医学入门•保养说》中所言:“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所以,养生应综合各种方法,动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从机体全局着眼,进行全面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变化,增强抗病能力。要避免出现过偏、失度,过偏、失度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虽有延年益寿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只有按照生命活动的自然规律,综合适度、持之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素问•上古天真论》)的目的。诚如《太平御览•方术部•养生》所言:“凡养生者,欲令多闻而贵要,博闻而择善,偏修一事,不足必赖也。”
第五个原则是因人施养。因人施养,是根据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不同特点,有针对性地选择相应的摄生保健方法。人类本身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这种差异不仅表现于不同的种族,而且存在于个体之间。不同的个体由于年龄、性别、体质、职业、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可有生理和心理上的差异。所以,养生只有因人施养,方能有益于健康,达到养生之目的。如就年龄因素而言,少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但生机蓬勃,生活尚不能自理,故少儿养生应注意合理喂养、寒温适度、体格锻炼、免疫防病,并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40~60岁时,生命活动开始由盛转衰,工作繁忙,压力较大,养生应注意静神少虑、切勿过劳,并节制房事。《景岳全书•中兴论》说:“故人于中年左右当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即强调了中年养生的重要性;进入60岁以后的老年期,脏腑机能衰退,生理与心理适应能力减退,养生应注意知足谦和、老而不怠,加强饮食调养,生活起居有节,运动锻炼动静结合。就性别而言,女性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养生自当有所区别。人的体质又有偏于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血瘀、痰湿、气郁之异,养生方法亦各有特点。另外,人的体质、生活习惯又受所处地域环境的影响,故养生尚需考虑不同区域的地理特点,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充分利用有利于健康的各种因素,努力克服不良地理条件对人体的影响,使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和谐统一,以达到防治疾病、益寿延年的目的。
中医强调养生关键强调养生先养心,心正常了,对生活、家庭都有一颗平常的心,心态就会比较平和,这才是养生真正要修养的,良好的心态是万能的良方。

【主讲人简介】
易法银,湖南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代表作有《中医各家学说》、《中医瘀血诊疗大全》、《中医临床医学流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