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春季养生 > 春季养生 从衣食住行开始(图)

春季养生 从衣食住行开始(图)

时间:2018-01-10 14:1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春季养生 从衣食住行开始(图)

制图张园


名医观点


曹玉霞,山西省针灸医院针灸三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擅长:应用新九针疗法治疗各种骨关节病、脾胃病及部分皮肤病


阳春三月,生机勃发,正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养生也是如此,藏了一个冬天,我们该如何唤醒沉睡的细胞?



穿衣宜捂不宜冻


“中医讲究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天天冷,到了春天,人就和植物一样开始复苏,可春天正是各种病毒活跃的时候,加上春天时寒气还没有完全散去,天气骤冷会使血管痉挛,血液黏稠,血流速度减慢,脏器缺血,感冒、肺炎、哮喘、气管炎、关节炎、偏头痛等疾病便会接踵而至。”曹玉霞说,在穿衣上,中医讲究养生防病应当“春捂”。“春捂”也就是着重于保暖,而“春捂”的时期应该是在早春,一般从三月初到四月中旬。“捂”的程度也应当因人而异,根据自身的身体素质决定增减衣物。一般来说,“春捂”可以遵循以下原则:随时增减衣物。注意防寒保暖,以助人体阳气生发,抗御外邪侵袭。曹玉霞表示,对婴幼儿、老人和孕产妇更为重要,“老病号”更应注意防寒保暖,以预防中风、心肌梗塞等疾病的发生。“捂得过多也不好,如果衣物穿得过多,捂得过厚、过紧,不仅不利于肌体御寒,而且还会限制活动。”她说。



饮食宜甘不宜酸


曹玉霞说,春季与五脏中的肝脏相对应,很容易发生肝气过旺,对脾胃产生不良影响,妨碍食物正常消化吸收。甘味食物能滋补脾胃,而酸味入肝,其性收敛,多吃不利于春天阳气的生发和肝气的疏泄,还会使本来就偏旺的肝气更旺,对脾胃造成更大伤害,“这正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在春季容易复发的原因之一。”


有慢性病的人则可按照春夏养阳的原则,及时咨询医师进行辩证调治,这样既能控制旧疾,还能预防新病,或在医师指导下以各种参进行调养,增强体质,但千万不要滥用补药。“春天人体新陈代谢加快,营养消耗相应增加,人们可以多吃一些性味甘平的食物,如瘦肉、蛋类、牛奶、蜂蜜、豆制品。”曹玉霞说,春季还应多吃新鲜蔬菜,补充因冬季鲜菜较少、摄入不足的维生素,如春笋、春韭、油菜、菠菜、马兰菜、香椿头等。由于春季肝气旺、脾气弱,而脾胃主四肢,脾气不旺,四肢酸软无力,所以还要补脾。药补不如食补,补脾多吃鲫鱼、胡萝卜、苹果、淮山药等。


春暖花开,景色怡人,但对于体质过敏,如易患花粉过敏、荨麻疹、皮肤病等患者,应禁食含异性蛋白等刺激性食物,如羊肉、狗肉、猪头、鸡头、海鱼、虾、蟹之类。



起居宜早起不宜久睡


春季由于阳气升发,人体气血趋向于表,循环系统能力加强,皮肤末梢血液供应及汗腺分泌增多,各组织器官负荷加重,于是中枢神经系统会产生一种镇静、催眠作用,早晨不易醒来,醒后又昏昏欲睡,这种现象俗称“春困”。“出现春困现象,要注意自我调节。”曹玉霞说。


首先,应克制情绪,以免伤肝,肝火上扰容易影响脾胃功能,从而为消化道疾病敞开大门。同时不要因为春困而睡懒觉,应适应春季,调整自己的作息规律。如果觉得困乏,不妨补个午觉。


其次,克服春困可从饮食调理入手补气、补阳。中医讲究“春夏补阳,秋冬补阴”,而补阳药补不如食补。春季用茯苓煮粥或用莲蓉红枣煮粥可补脾气不足,多吃枸杞、乌鸡等可补肾气不足,这些饮食疗法都可缓解春困现象。



行动宜缓不宜急


中医认为,春天的阳气在树林、江河、湖边的空气里尤其旺盛,这些地方富含着一种负氧离子,它有止咳、消除疲劳、调节神经、降压、镇静等功效。“运动地点选择在室外,能改善呼吸、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的状态,越练越精神。所以春季运动首先要在室外。”曹玉霞说。


入春以后要适应阳气升发的特点,加强运动锻炼,让机体吐故纳新,使筋骨得到舒展。但运动锻炼量不宜过大,以免大汗淋漓而损伤阳气,以动后精力充沛、身体轻松、舒适为宜。一般可选择简单易行而富有兴趣的活动为好,如散步、慢跑等,老年人还可选择一些简单的保健功法。另外,锻炼结束时还要立即擦干汗液,换上干净衣物,以防着凉。若已经感冒,还是不宜参加体育锻炼,而应多休息,待感冒痊愈后再参加锻炼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