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白领 > 玉中新贵?教授白领捡"长江玉" 有人年入三四十万

玉中新贵?教授白领捡"长江玉" 有人年入三四十万

时间:2018-01-10 09:1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认同者,视之如珍宝;不认同者,视之如砾石

  ○渐成产业 川渝涌现近20家加工作坊

  1月2日,位于长江边的重庆江津区德感镇古家沱段,江风吹面犹寒。江津港码头外的长江滩上,耸立着多个卵石堆。尽管因为卵石资源枯竭,古家沱已经被禁采,但每天仍有不少石友前来,在卵石堆中寻找美石。

  “石之美者为玉。”浩如星河的长江石中,据称夹杂着和黄龙玉品相、质地接近的高品质石料。人称“石痴”的重庆人李强率先提出“长江玉”的概念,引发珠宝玉石界关注。而目前,大重庆片区及四川的泸州、宜宾等地,大大小小的“长江玉”加工作坊已有近20家。很多人靠捡石头,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以上。一位加工作坊老板说,“业务接不完”。

  “长江玉”究竟算不算玉?“长江玉”有何价值?成都商报记者走访长江沿岸重庆、江津、泸州、宜宾、巴南甚至长江支流涪江畔的潼南等地,试图揭开“长江玉”的神秘面纱。

  江滩捡石人

  一个包 两瓶水 三五个馒头

  有老有少 不乏教授、玩家……

  1月2日,位于长江边的重庆江津区德感镇古家沱段,江风仍冷。江津港码头外的长江滩上耸立着多个卵石堆,高达十几米。来自重庆和江津本地的三个捡石人,在德感镇草坝村一个卵石山上转悠。捡石人有男有女,但装备基本相同:胶雨靴、帆布包,手里拎着可以喷水的塑料瓶子,他们躬身仔细检视脚下的卵石块,偶尔会喷水将石块洗净观察……

  浩浩荡荡的长江,在古家沱折了一个弯,形成一个面积达数平方公里的河滩,德感火车站铁路线外江滩上,是一望无垠的“卵石海”。这块河滩自2011年被石友发现以来,成为石友寻找长江石的“主战场”。

  古家沱的美石,集长江石之大成,具有美学价值的卵石都集中到了这里:形体石、画面石、水墨石,还有引发中国珠宝玉石界巨大争议的“长江玉”。2016年之前,每天都有上百来自重庆市区的捡石人乘坐火车来到德感车站,然后在古家沱广袤的江滩上捡一整天石头。

  一个包、两瓶水(一瓶喝,一瓶淋石头)、三五个馒头,是捡石人的标准装备。这些人中,有年届七旬的老人,也有20多岁的青年。甚至还有位来自上海的长江石爱好者,坐飞机来捡石头。他们中既有大学教授,也有企业职工,还有职业玩家。

  在重庆石友眼里,古家沱是“长江玉”的标杆,而“长江玉”则是长江石之集大成者。

  “长江玉”鼻祖

  十余年捡长江石堆满家

  率先提出“长江玉”概念引关注

  “你要调查‘长江玉’,绕不开一个人——‘圈圈’。”几乎所有玩石人都如此对成都商报记者说道。在长江边各城数以万计的玩石者中,提及“圈圈”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白沙、江津、巴南、江北及渝中,都有玩石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圈圈”是“长江玉”的灵魂人物。

  “圈圈”本名李强,今年60岁。他是土生土长的重庆人,在朝天门长江边住了几十年,后来搬家前他跑到江边捡了一块像乌龟的长江石准备留作纪念。石头拿回家,他越看越觉得有意思,从此开始十几年捡石生涯。

  重庆渝中区新德村一幢老旧的居民楼底楼,“圈圈”和30岁儿子李囿延相依为命。60余平方米的两居室里,堆满了各式各样的石头。李强家的厕所外面是另一幢楼,两楼之间有个不足一米的空隙,李强把厕所窗户拆了,留下仅可容他进出的小洞。在屋外这个狭小空间里,他建了自己的工作间,经常在里面打磨他的宝贝石头。李囿延幼年患病留下后遗症,现在的智力相当于10岁孩子,他会煮好面条或汤圆端给父亲。

  2000年,李强在长江边捡到一块方形石头,有光泽,摸起来很细腻,有玉的润感,他给这块方形的石头取了个名字:“长江玉”。自从捡到方形“长江玉”后,他开始有意识地捡相同类别的长江石。2006年起,在石友圈,李强率先提出“长江玉”的概念,随即引发关注。

  “《说文解字》对玉的定义是‘石之美者’;《辞海》对玉的定义则是‘湿润而有光泽的石头’。”李强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以他最初捡到的方形长江石为代表,类似的长江卵石都具备了古人对“玉”的定义和特征。2011年,古家沱卵石滩发现后,李强如获至宝。“2012年的每一天都在古家沱度过。”每天凌晨4点起床,他就带着儿子乘火车来到这片江滩捡石,风雨无阻。

  “长江玉”产业

  川渝加工作坊已近20家

  原石和雕件交易也日渐兴起

  “这块玉料边长约12厘米,在灯光照射下晶莹剔透,纹理非常清晰漂亮。”对于“圈圈”捡到的第一块“玉”,见者如是说。重庆石友传言:一位和田玉商人曾出价60万元买李强的“长江玉”被拒;后来,有来自新疆的玉商愿以三套重庆房子换李强的“长江玉”,还是被婉拒。

  对于传言,李强笑称自己只是“背了黑锅”,没有传言中的事实。如今,李强已找不到这块“长江玉”,他将其埋在了满屋的石头下面,免得有人惦记。他说,自己捡回的卵石“应该超10万枚,一百多吨重。”其中,“长江玉”占了一大半。

  李强提出的“长江玉”概念,得到很多重庆石友的响应。据李强估计,在重庆近万石友中,三成在玩“长江玉”。江津人何炜在李强的影响下,开始寻找和收藏“长江玉”。“长江玉不像形体石、画面石,它的价值在于石头本身,有着玉的品质。”何炜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他在长江边捡了四年“长江玉”。没有奇形怪状和美丽图案的长江玉,必须雕琢成玉器。但在2010年前,重庆很少有人加工玉石,而送到沿海加工,即使工艺最简单的手镯,单只要价也在6000元左右。“如果把捡来的石头加工成玉器,光加工费就得倾家荡产。”

  在李强带动下,重庆境内玩“长江玉”的人越来越多。而何炜所面临的烦恼也是沿江“玩玉人”的烦恼。为此,何炜与几个捡石人在江津开起了第一家玉石加工作坊,专门雕刻长江玉石。江津白沙镇人钟家湘,也开了一家玉石加工作坊,来自重庆、宜宾、泸州甚至武汉的客户源源不断地找到白沙镇来。他说目前有“接不完的业务”。业内人士估计,近十年来大重庆片区及长江上游泸州、宜宾等地,“长江玉”加工作坊已有近20家。

  “长江玉”原石和雕件的交易也成为长江奇石交易的重要内容。在重庆巴南区鱼洞老街,奇石交易市场有30多户商家,其中就有专营长江玉石者;渝中区泰古古玩城,也有整层楼专事包括“长江玉”在内的长江奇石交易;重庆观赏石协会,每年举办“万石博览会”;全国各地的玉石商人,也会赶来重庆“淘宝”。泸州、宜宾,石友中也有人专门进行长江玉石的寻找和研究,自发形成的“石市”也有长江玉石交易。很多人靠着捡石头,年收入三四十万元以上。

  一场尚无答案的争议

  主要成分是石英岩?质地接近黄龙玉?“长江玉”到底是不是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