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儿童 > 乌鲁木齐儿科专家给出真正的儿童用药宝典 值得每个人收藏!

乌鲁木齐儿科专家给出真正的儿童用药宝典 值得每个人收藏!

时间:2017-12-26 16:36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原标题:乌鲁木齐儿科专家给出真正儿童用药宝典 值得个人收藏!

乌鲁木齐儿科专家给出真正的儿童用药宝典 值得每个人收藏!

网络图片

新疆晨报讯(文/图 记者 夏莉涓 通讯员 黄祺)近日,网络疯传的一份“儿科用药宝典”,受到了宝爸、宝妈们的热捧,大有“千呼万唤始出来”之势,甚至被不少家长视为宝宝用药“金标准”。

可您别高兴的太早了,新疆晨报记者向乌市第一人民医院(乌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乔丽潘·吾希尔详细咨询后,发现这张“用药宝典”不仅十分不靠谱,甚至其中处处埋“雷”,如果您就这么给您的孩子自诊和用药了,就把您的宝宝给“坑”了!

从体温小于38.5℃,可供选择的物理降温方式,到体温高于38.5℃应服用的药物,从不同药物的口感,到不同年龄段孩子咳嗽用药,再到通过发热咳嗽顺序来判定肺炎的发生……这张号称出自某知名医院儿科专家之手,字迹清秀工整的“儿科用药宝典”,以看起来极为“靠谱”的姿势,疯传于网络。

乌鲁木齐儿科专家给出真正的儿童用药宝典 值得每个人收藏!

在无数宝爸、宝妈们感慨,终于找到一个给宝宝用药的金标准时,网民们的智慧也开始“喷薄而出”,对应着这张“儿科用药宝典”的质疑,也以错误的地方,划红叉,正确的地方,打蓝勾,并用绿色括弧、红色字体进行注解的“儿科用药坏典”,在网络上打了个点对点的“阻击战”。

乌鲁木齐儿科专家给出真正的儿童用药宝典 值得每个人收藏!

在“宝典”和“坏典”争锋相对之时,宝爸、宝妈们懵了,“宝典到底靠谱不?到底啥才是靠谱的儿科用药?”

新疆晨报记者带着问题,咨询了乌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乔丽潘·吾希尔,经过专家鉴定,这张宝典里,最为靠谱的三句话其实是结尾的提示语,即“不要擅自加抗生素!发热不要捂!衣服比你自己少一件!”

至于其它的内容,乔丽潘坦言,“涉及过度用药,和过度治疗,家长们千万不要上当受骗。”

继续阅读:

乌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专家教您正确用药

既然这张“儿科用药宝典”里面,90%的内容都是“坑”,那么宝爸宝妈们要如何才能不掉进“坑”里呢,让我们随着乌市第一人民医院(乌市儿童医院)呼吸科主任乔丽潘·吾希尔一起,逐条分析吧。

1.发热就赶紧退烧?退烧是为了让孩子更舒服!

T<38.5℃:物理降温:冰敷、泡脚、热水澡

乔丽潘:一发烧就赶紧退烧,这几乎是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但这种想法是不准确或是不理智的。

以普通呼吸道感染为例,孩子通常会发烧三至五天左右,幼儿急疹也会发烧三至五天,水痘会发热两天,所有的疾病都有它自身的病程。

退烧是为了让孩子更舒服,更平稳、安全的度过这个过程。但是首先要对疾病的发病病程有个正确的认知,本身这种疾病要发烧三天,你不可能让它一天就彻底不烧了。而且发烧本身也是有好处的,发烧是机体与病原体做斗争的一个过程,在抑制病原体生长的同时,增强自身的免疫力。所以对于发烧的孩子,并不是立即降温就是王道。

对于绝大部分发烧的孩子,在家庭室内温度较高的情况下,都可以为孩子进行物理降温,比如头部敷凉毛巾、多喝水,用温水擦擦脖子、腋窝、腹股沟等处。

通常来说,这样做后,很多孩子的体温都能降下来,只有体温降不下来的孩子,才会考虑吃退烧药。

当然,不要忘了退烧的前提是让孩子舒服,所以不论是冰敷、泡脚、还是洗澡,都是在宝宝能够接受的前提下,让体温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因此,对于手脚冰凉、发抖、有寒战症状的孩子,就不适宜用冷敷或冰袋降温了,相反可以考虑给孩子盖一下,保证正常的体温。此外,对于室内温度较低的家庭,也要注意选择孩子能够接受的适宜降温方式。

同时,对于有些家庭的担心“发烧把孩子烧傻了”,这也是个误区,如果不是颅内感染或者神经系统引起的发烧,是不会引起“脑子烧坏”的情况,关键要看发烧的病因,是否是因颅内感染引发。

2.退烧药交替用?小心宝宝用药过量!

T>38.5℃:交替口服

布洛芬混悬液

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

间隔>4小时

乔丽潘:首先, 38.5 ℃并不是绝对的用药准则,退烧的目的是让孩子舒适。如果孩子精神状态良好,吃、喝、睡眠都没有受影响,不必吃退烧药;

其次,不同退烧药有年龄限制,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只适用于 2~3 月以上的孩子,而布洛芬混悬液只适用于 6 个月以上的孩子;

再次,不要交替使用退烧药,如果能用一种退烧药,就肯定不建议用 2 种,更不建议交替使用。而且,交替使用过程中很容易记错用药间隔,造成过量服药。

所以,如果宝宝发烧超过39℃,应尽量单种用药,并按照间隔时间使用:对乙酰氨基酚混悬液:间隔时间4-6小时以上,布洛芬混悬液:间隔时间6-8小时以上。

3.感冒了赶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