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认为:“肺为相傅之官、诸气之本。”既主呼吸之气,又主一身之气,具有主宣发与主肃降的功能。秋季自然界万物生长成熟,阳气开始收敛、阴气开始发升,天人相应,最利于人体肺主气功能的发挥和气机运行“收敛”特性的展现,因此秋季养生宜养肺。 所谓“春困秋乏夏打盹儿,睡不醒的冬三月”,是形容爱瞌睡人的口头禅。随着天气转凉,很多人发现自己早上起床不像夏天那么利索,中午吃完饭以后一定要“小眯”一会儿才行。有关专家建议,这一时段应注意调整好日常起居,养精蓄锐,从而更好地应对“秋乏”。同时,白露以后,气温降低,雨水减少,空气湿度下降,气温开始变得干燥,燥气盛,燥易伤肺,因此,秋季养生重点是要降噪,润肺护肺要提上日程。 下面就为大家分享秋季降燥以及秋季养生小常识。 1. 适度秋冻,注意防寒。秋季,除了干燥外还有秋凉的意思。人的身体经过一个夏季的闷热发泄之后,身体系统的水分相对比较缺乏,这时如果感冒很容易出现胃痛,头痛以及关节炎等症状。中老年人队天气变化的适应性和耐受性较低,更要注意防寒。适度秋冻,秋冻不仅能提高人体在冬天的御寒能力,同时还可避免多穿衣服产生的身热汗出、汗液蒸发、阴津耗伤、阳气外泄,也符合秋季阴精内蓄、阳气内收的养生要求。秋冻一般宜在初秋,当然还要根据天气变化来决定,应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标准。“白露不露”,进入深秋则应注意保暖,若遇天气骤变,气温明显下降,阴雨霏霏,应加衣添被,无论外出还是居家都应注意防寒保暖,避免受凉感冒或旧病复发。 2. 早睡早起,远离秋乏。秋高气爽,应开始“早卧早起,与鸡具兴”早卧以顺应阳气收敛,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得太过。最佳睡觉时间应该是在晚上21点睡下,早晨5点起床。亥时三焦经旺,三焦通百脉,此时进入睡眠状态,百脉可修养生息,可使人一生身无大疾。百岁老人有个共同特点,就是亥时睡,寅时起。可惜现代人很少能够做到,所以大街上脸色红润的人越来越少。女性若想长久保持睡颜姣好,就应早睡早起。另外,中医理论还认为:“胆为中正之官,五脏六腑取决于胆。”胆又为少阳,“少阳不升,天下不明”。如果晚上不能及时睡觉,或睡觉质量不好,第二天少阳之气没有升起,人就易困乏,没有精神。 3.养护胃肠,远离生冷饮食。秋天昼夜温差悬殊,人体受到秋寒刺激,胃酸分泌增加刺激胃黏膜,胃肠发生痉挛性收缩,抵抗力随之减弱,再加上不规律饮食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了秋季胃肠疾病的高发。在接诊的患者中,由于生冷不洁饮食及熬夜喝酒等不规律饮食造成胃肠疾病的患者不在少数。因此,秋季一定要注意养护胃肠。秋季的饮食保健应遵循“四多二少”的原则,即多吃清润食物(如芝麻、蜂蜜、梨、银耳、百合、山药、蜂蜜等)、多纤维食物(如玉米、糙米、大豆、燕麦、荞麦、芹菜、苦瓜等)、酸味食物(如苹果、石榴、柚子、柠檬、山楂、番茄等)、多饮水和生蔬菜果汁,以防便秘;少吃过于油腻食物、少吃辛味食物(如葱、姜、蒜、韭菜、辣椒等),预防肠胃疾。 4 心理调节,预防“悲秋”。秋风渐起,大地萧瑟时人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压抑,进而影响到身体健康。因此在秋季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也是非常重要的养生诀窍。可以多阅读,或者做一些瑜伽以及冥想等让自己的心境沉淀以下,舒心地度过秋燥时期。中医学认为,“秋主燥令”,秋天气候以干燥为主,人的津液会比较少,天气干燥的时候,脾气也会比较烦躁,感觉烦恼事情多,容易滋生忧愁。预防“悲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保持乐观情绪,睡眠要有足够的保证,起居要有常。如遇烦心事,应向知心好友或亲人倾诉,调整心态,保持好心情,从而促进身体的健康。要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即使遇到伤感的事,也应主动予以排解,以避肃杀之气,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 5. 适当锻炼,增强体质。秋季气候宜人,最宜运动。运动锻炼不仅能够强健体魄、提高身体素质,而且非常有利于人体气机的升降包括肺气的肃降,对确保肺脏“诸气之本”作用的发挥十分有益。 |
上一篇:青岛居民收藏:秋季养生保健指南
下一篇:【养生】秋季养生 四大美食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