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坞初期的清代太师椅、从国外进口的机床和缆桩、1893年英国生产的保险柜、印有“盛军督造”字样的青砖……明年春天,随着滨海新区博物馆展陈补充提升工作的完成,这些大沽船坞遗址的部分文物,就可以和小伙伴们见面啦! 近日,北洋水师大沽船坞纪念馆内近60件可移动文物正式开始移交至新区文保所(博物馆)保管。 滨海新区文保处与大沽船坞纪念馆人员共同清点交接文物 有哪些文物?先来看一组珍贵的老照片。 民国初期改名“海军部大沽造船所”↓ 1882年自英国购置的3吨汽锤↓ 轮机厂房↓ 甲坞5↓ 1907年厂区图↓ 大沽造船所平面图(1942年左右制图)↓ 来看看这些珍贵的文物 海神庙遗址出图的赑屃↓ 车床↓ 冲床↓ 1893年英国生产的保险柜↓ 一台道格拉斯剪板机。这是1889年从英国道格拉斯兄弟公司进口的重要设备,集剪切、冲孔、裁料为一体,重17吨,是从工厂的废铁堆里发现的。↓ 一块印有‘盛军督造’字样的青砖。这是清末曹锟重修大沽船坞时留下的,非常具有历史价值。↓ 当年大沽船坞仿制的马克沁重机枪↓ 锁链↓ 还有部分清朝时期到民国时期的木器、石器、工具、碑刻等小型文物。 什么时候和大家见面? “小件的文物将在本月完成移交工作,暂存博物馆文物库房,大件的文物在下个月移交。但是,这些文物在保存期间并不是被彻底封存的。我们将践行‘让文物活起来’的精神,将部分文物填充到即将开展的展陈充实提升工程中,让这些珍贵的工业遗产与观众见面。” 滨海新区博物馆相关人员称,目前滨海新区博物馆展陈充实提升工作将马上实施,预计明年春天即可完成,届时,市民就可重新观赏到大沽船坞遗址的部分文物,跟着文物一起重温大沽船坞历史。 这些文物为什么要移交? 大沽船坞遗址是天津市船厂的一部分,而船厂又隶属于河西区政府,近几年船厂提出经营困难,无力更好保护现有文物。今年6月,经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天津市船厂与新区文保所商定在遗址得到整体保护开发前,将馆内近60件文物移交至新区文保所(博物馆)保管,以便加强对新区工业文化遗产的保护。 “1880年建成的北洋水师大沽船坞,又称海神庙船坞。至今已有138年历史,是中国第三所近代船厂,也是北方最早的船舶修造厂和重要军工基地。天津是中国为数不多的沐浴了近代工业文明的城市,大沽船坞所在的海河入海口则是中国北方工业的摇篮。虽然它是天津市船厂的一部分,但坐落在滨海新区,是新区工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新区为数不多的国家级文保单位,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对它进行守护。”新区文保所负责人告诉记者。 采取哪些措施保护? “船坞遗址目前除了甲坞保存状况较好,纪念馆和轮机厂房保护状况都不乐观。”滨海新区文物保护所工作人员说。 轮机厂房内外部 为防止因雨雪等灾害导致船坞重要文物建筑——轮机厂房发生坍塌事故,今年,滨海新区文保所在获市文物局专项资金的支持下对轮机厂房实施了临时性保护工程,在不触及文物本体的情况下,在建筑外部搭建保护罩棚、安装监控系统,目前该工程已经基本完工。 目前,针对船坞遗址轮机厂房修缮工程设计方案已经通过论证,今年将向国家文物局上报申请国家重点文物保护专项补助资金,用于轮机厂房的本体修缮工程,确保文物安全。 为了对大沽船坞加强保护,并合理开发利用,让其发挥最大的价值,滨海新区有关部门正在积极修订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保护区划。“在确保遗址文物本体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将北洋水师大沽船坞遗址纪念馆等相关附属遗存和历史环境也纳入到保护范畴内,最大程度地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滨海新区文保所工作人员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