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从立秋到霜降90天的一半,有着“平分秋色”之意,故叫“秋分”。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把光芒和温暖平均分配给南北两半球。 一候雷始收声。古人认为雷是因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故秋分过后便不再打雷。 二候蛰虫坯户。"坯"是细土之意,因天气转冷,蛰居的小虫们藏入洞中,并用细土将洞口封起来以防寒气侵入。 三候水始涸。此时降雨量逐渐减少,加之天干气燥,江河湖水量变少,一些沼泽水洼逐渐干涸。 古人如何过秋分 秋分祭月 古人有“春祭日,秋祭月”之说,相传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早在周朝,古代帝王有秋分祭月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月坛。 据考,“祭月节”本是秋分这一天,但由于这一天不一定有圆月,而祭祀无月则是煞风景的,故后将“祭月节”调至中秋。 秋分占候 “夏忙半个月,秋忙四十天”,秋分对农事的影响很大,古人往往通过“秋分占候”以预测收成。 秋分民俗 竖鸡蛋 “秋分到,蛋儿俏”。每年秋分我国许多地方都有“竖蛋”的习俗。秋分时节,选择刚生下四五天、且光滑匀称的新鲜鸡蛋,然后轻轻地将鸡蛋竖立在桌子上,这寄寓了人们对生命、生育的敬畏和崇敬之情。 采秋菜 岭南地区有此习俗,秋分日回到田野中采摘野苋菜,回去后与鱼片“滚汤”,名曰“秋汤”,以祈求家宅安宁,身壮力健。 送秋牛 民间艺人将印有全年农历节气和农夫耕田图样的纸挨家挨户送,说些秋耕和吉祥不违农时的话,名曰送“秋牛图”。 粘雀嘴 秋分这天,民间有煮汤圆吃的习俗,除自己食用,还要煮些汤圆插上竹签放在田边地头,名曰“粘雀子嘴”,免得雀子来破坏庄稼。 饮食贴士 秋分时节,凉风习习,丹桂飘香,蟹肥菊黄,是美好宜人的时节。由于气候干燥,饮食上要注意预防秋燥,应尽量少吃辛辣食物,遵守“平衡营养、少辛增酸”原则。 秋蟹 秋分时节,蟹肉肥美。螃蟹具有极高营养价值,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等营养元素。但螃蟹性寒,切勿大量食用。 百合 百合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脱甲秋水仙碱和钙、磷、铁及维生素等,是老幼皆宜的营养佳品。将百合洗净,煮熟,放冰糖后冷却食用,既可清热润肺,又能滋补益中。 大枣 大枣性味甘平,入脾胃二经有补气益血之功效,是健脾益气的佳品。大枣虽味甘,但性偏湿热,故不能多食,尤其内有湿热者,多食会出现寒热口渴、胃胀等不良反应。 饮食贴士饮食贴士 养生贴士 谨防凉燥 秋分前有暑热余气,多见于温燥;秋分后,气温下降,寒凉渐重,多出现凉燥。要防止凉燥,除了饮食上多喝水,吃清润、温润食物,平日还需坚持锻炼身体,提高抵抗力。 进补有度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现在正是秋季进补的好时节,但秋分时节进补,不可太过,要适量。 适当秋冻 秋季早晚温差大,应依据天气变化与个人体质,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但不必过早“多穿衣”,应注意耐寒锻炼,也就是常说的“秋冻”。 早睡早起 秋分之后,要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尤其是女性。夜愈深,寒气愈重,寒气很易入侵体内,给腰腿疼痛埋下隐患。 策划:韩晶晶、张宁宁 文案:张宁宁 校对:徐诗雨 资料:新华社、人民日报、澎湃新闻、新京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