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未经思考设计的“阅读课”是不值得开的!背太多?玩浪漫?当下“

未经思考设计的“阅读课”是不值得开的!背太多?玩浪漫?当下“

时间:2018-09-20 21:43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阅读本来是一件很隐私的事情,但是如果学校把它提升到“课程”的高度,就另当别论了。特别是那些区域性、课程化的阅读活动,多数已经超出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范围,其阅读内容、策略、评价都值得认真推敲。如果我们对阅读的认识不到位,操作不严谨,就可能造成学生时间的极大浪费。

目前,中小学生的阅读情况主要存在“背诵有余,阅读不足;浪漫有余,理性不足;重视有余,准备不足;限制有余,自由不足”等问题。

背诵有余,阅读不足。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的影响,特别是近些年“国学热”的助推。各种民间自发兴起的儒家经典诵读已经深度影响着小学生的阅读。诵读的主要内容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笠翁对韵》等蒙学读物。再深一点就是以《论语》为主的“四书五经”。

上述内容均以背诵为主。除此之外,一些学校还编了数量不等的辅助古诗词、成语、对联等读本让学生背诵,评价多以学生背诵的数量为依据。让学生在记忆黄金期,多积累一些古诗文为代表的传统经典作品,为学生的一生打下精神底子是一件好事。

但是,除去相对“统一”的背诵之外,小学生进入中高年级开始纯文本的阅读之后,与经典背诵相比,无论是阅读时间还是推荐书目都有较大差异。主要体现在文本阅读的内容选择比较随意,阅读时间相对不足,阅读指向目标不明。学生阅读能力高一点的可以开始阅读原版中外名著;能力稍弱一点的可以阅读现代儿童文学。

但受多方因素的限制,小学生诵读与现代文阅读的时间比重与内容搭配的研究还不够,大部分学校只看重数量,不关注内容。在高年级纯文本阅读种类与难度相对不足的情况下,再加上不断复习之前背过的内容,不但挤占了学生原本不多的阅读时间,而且影响了小学生整本书阅读耐力的形成。

于是,表面看学生整体阅读的数量不少,但其阅读情趣、阅读耐力、阅读习惯、阅读视野等关键指标并不高,甚至有大面积阅读“偏食”的现象——只爱读简单的童话,难以啃读指定的名著。这使得学生进入初中后,阅读能力无法“达标”,初中老师只能进行耗时费力的“阅读能力”补课,但是,很多能力是补不了的。

浪漫有余,理性不足。目前,中小学生阅读或背诵的内容以文学类居多,而科学、自然、地理等内容的科普类阅读相对不足。原因有两个。其一,教师视野所限。学校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多数是语文老师,而语文老师大多是“文学”出身,导致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内容比重失当。其二,国内市场适合中小学生科普阅读的书籍相对欠缺。

从图书发行总量上看,文学作品始终占有很大的比例,而适合学生阅读的自然科普类优质图书远远不够。相反,那些品质不高的“伪科普”类书籍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师生的选择,浪费了宝贵时间。

相对于“背诵有余,阅读不足”而言,中小学生学科阅读结构的缺陷更让人担忧。因为这种结构性的缺陷会影响学生的思维品质与认识水平的发展,会影响学生对世界的认知,甚至世界观的形成。

重视有余,准备不足。随着社会对阅读的重视,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积极参与,这是一种好现象。在这种大家都在重视阅读、支持阅读的背景下,学校作为推动阅读的主阵地还缺乏足够的准备。

首先,师资素养准备与评价相对滞后。现在大家都很关注“整本书阅读”,但“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却是个问题。先从师资来看,教师即便接受了几次理念的培训也是难以有效执行的,除了缺乏必要的阅读时间,如何指导整本书阅读更是一个难题。

就初中部编教材中提出的36部书单来看,初中教师全部通读并可以指导学生阅读的素养还不够,即便老师可以快速完成阅读,但从初读到熟悉,再到有效进行引导是需要一个实践过程的。

另外,各个层级的语文试卷命题人,同样也面临这样一个棘手问题。其次,学科教研制度相对滞后。从小学语文与初中语文的教研管理机制来看,两个教师群体分属不同的教研员,而同科不同段的教研协作机制效果又不高,这种过度精细化的学科、学段教研制度具有两面性:它在提升教学指导深度的同时也制约了这一学科育人的整体性与协同性。

限制有余,自由不足。我们有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是进入课堂的东西,都会不自觉地给学生讲授一番,整本书的阅读也是如此。从阅读目标到活动设计,从主题发布到信息收集,俨然成了一种全新的、可复制、可推广的“新课型”。

这种方式是值得商榷的,任何有效的学科教学活动必须尊重这个学科学习的内在规律。就阅读而言,每个个体的语言体验是无法替代的,复杂丰富的文学对学生情感的影响是极难测评的,如果像讲数学一样过度强化教师的讲解与标准化的考试,那与目前提出的“整本书阅读”“海量阅读”的初衷是相悖的。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不在于让学生背记书中的主要内容,而是要通过书籍这个载体,让学生在成长的关键期内,他们的阅读兴趣与阅读耐力得到培养和巩固。其间需要适当渗透一些适合的方法,但要因势利导,不能越俎代庖。

去年,我在书店发现了一套四大名著分章节的阅读测试题。难道这就是我们阅读名著的最终目的吗?这种出版物带有极大的功利性和误导性,它在暗示我们把鲜活的书籍压缩成为若干个知识点,让学生背诵记忆,以备考试。这不能不说是阅读的悲哀,同时也反映我们语文学科阅读评价的粗糙与倒退。

中小学学生读书的问题之所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因为它已经超出了语文学科的教学范畴,是关乎国家未来公民整体的人文素养,客观讲是国民人文素养的奠基工程。从这个角度看,提高中小学生阅读质量是极其紧迫的。这里提供三点个人建议。

1

从学生终身阅读能力培养上定位阅读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隅。中小学生的时间是极其宝贵的,如果他们没有在最宝贵的时光内得到最好的教育——阅读习惯的培养,那么对学生和教师来讲都是一件极其遗憾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