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有感于峰顶山寺的落寞

有感于峰顶山寺的落寞

时间:2018-09-15 17:0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戊戌狗年春节大年初三,我从鹅湖书院出发,乘车走过了弯曲陡峭的五公里山路,再次来到了千年寺庙——峰顶山寺。

  这是我第三次到峰顶山寺,每次我都怀着虔诚、敬畏而来。因为我深知,这不是一座普通的寺庙,它可是真正的千年寺庙,曾有多位皇帝题写匾额,多位皇帝为此作诗,多位名人题诗吟咏。建于并兴于唐宋,比鹅湖书院足足早了一个朝代。

  峰顶山,又名鹅湖山,系武夷山系支脉,自闽赣交界处分水关逶迤北来,结秀于鹅湖。唐大历中,洪州(今南昌)马祖道一的弟子大义禅师来此开山植锡,大阐宗风,使鹅湖一山声名远播。马祖可不是一般的住持,他可是“神”一般的人物,而且不是一般的“神”。马祖系禅宗六祖慧能法嗣南岳怀让禅师之徒,为南岳第二世,其洪州禅在中唐时风靡天下,盛极一时。大义禅师为南岳第三世。由于有大义禅师的谈经说法,峰顶山寺才如日中天,盛极一时,才得到唐德宗赐额“鹅湖峰顶禅院”、景德间改赐“仁寿禅院”之盛举。北宋咸平年间(998年)赐名“慈济禅院”。明太祖御笔亲书“鹅湖禅林”。山中有大义真身、大义泉等古迹和慈济庵、道济庙、御书阁、说法堂、舍利塔和庙峰、蹑云、双松诸亭。是我国东南佛教祖庭。据寺僧云:杭州灵隐、福建开元两大名寺原系本寺脚庙,也就是分院,因此,该寺在我国佛教界具极高地位。曾几经兴废,多位皇帝赐匾,宋太宗、真宗、仁宗均有诗作,历代名人亦多有题咏。盛名之下,加之鹅湖正当闽浙赣三省之要道,因而,南宋淳熙二年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选择此山进行学术交流辩论,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此次盛会是中国哲学史上一次影响深远的学术论辩大会,与会者数百人,天下精英,云翕雾聚,极一时之盛。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与陈亮亦曾相聚于此,议政填词,遂使峰顶山于优美的自然景观之外,积淀了更加深厚的人文内涵。

  我曾经按照铅山县志的介绍,有意寻找峰顶山南麓的石井,但没能找着确切的下落。这个石井可不寻常,清康熙皇帝曾游历于此,御笔亲题:“石井波分太极泉”。朱熹曾作诗《题石井》:“一窦阴去万平泉,清秋曾此弄清涟;人言堪碧深无底,只恐潜道小有天”。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个石井是有故事的。据载此井井上石纹隐起,错缕莲花倒生,堪称奇观。

  有道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天下名山所以播在人口,必有其精神之缘故。如峰顶山者,虽蕞尔小岭,僻居偏远,山势非雄,交通非利,然自大义禅师开山建寺始,一千余年,获蒙唐两代皇帝赐名,宋三朝皇帝题诗,明太祖御笔亲书“鹅湖禅林”,历代御赐锡杖、玉杯、朝珠光鲜夺目,震铄古今。大义传经,精妙卓绝,滔滔万言,舌绽金莲,落英缤纷。西方佛祖,驾龙虎狮象,专程护送前来听经,四兽沉迷,如痴如醉,遂化四山,环伺寺旁。其道统之尊,盛名之下,令人顿生敬畏之心。其时也,林木之中,庙堂掩映,法鼓点点,引磬声声,法音宣流,感动人心。念佛法者,山间绕步;参禅打坐者,菩提自证。山鸟鸣和,清溪伴流。清静世界,庄严和平;人间佛土,法喜充满。影响所及则朝、日、东南亚信客不远万里,进香朝拜;高僧大师,驻寺讲经,何代无之?山因寺名,僧和寺兴,祥云环绕,佛音历历,后人念及,不胜向往之至。

  方大义禅师以国师之尊,辞别朝廷,荷笠挑担而来,歇足峰顶山,发愿弘法利生之时,环顾四周,是何景象?路人往来,熙熙攘攘;车马奔走,不得暂歇。其时铅山虽未建县,然铅山场铜矿、青绿石矿声名远播。逐利者纷纷而来,争夺忙碌;如蝇追腥,尔虞我诈。滚滚红尘,遮天蔽日。此情此景,几多感慨!若非禅心坚决者,宏愿难展。大义禅师,岂能退却?当年唐宪宗朝殿上发问:“何者为禅?”大义禅师以手指空,不着一语。唐宪宗刨根问底:“何者是佛性?”大义禅师慈悲解答:“不离陛下所问”,然也!大师禅机,高妙难测,大师宏愿,其心感人。以空中见性本是佛家妙谛,世俗自性污垢深厚,如何见得?然而“不离陛下所问”提示佛法不离世间,机巧方便,皆为化世而来。大师度世救人之决心,由此窥见一斑。千百年后无从想见大师弘法之艰难,然德泽所流,福及后人。“三千里路礼师颜,师已归真塔已关。鬼神哭泣心无主,空山只见水潺潺”。舍身崖新罗僧人纵身一跳,诗偈流传,千年之后,无限感叹。对此,我反复查看了清《江西通志》和《广信府志》。幸亏这两志都有记载。《广信府志》卷十载:新罗僧,新罗国人,慕大义之风来参学,至时,则大义已寂。叹曰:“本为法来,师亡,法何在?”遂投崖死。数日后,其徒即寻获,端坐崖下,身体不伤,怀中偈曰:“三千里跑礼师颜,师已归真塔已关。鬼神哭泣嗟无主,空山只见水潺潺。”遂以香泥祀之大义傍,建亭舍身崖畔,曰临深。

  我不禁要问:峰顶山寺当时可是禅宗祖庭,曾与峨眉、九华、天台、普陀山圣地齐名,管着一批如灵隐、开元寺等分院的大寺,是寺中的“老大”,其声名如日中天。为什么今日大家只记得朱、陆、吕曾经讲学的鹅湖书院,却几乎都忘却了文化底蕴十分深厚的峰顶山寺?为什么当年江西的最大祖庭,今日却如此落寞,变成了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寺庙,致使上饶没有一个佛教祖庭?为什么人们不连着鹅湖书院一块推出峰顶山寺的旅游,让二者比翼双飞?

  可叹“文革”当中,寺庙毁于一旦,僧人流走他乡。可叹“千古一辩”千古垂名,而峰顶山寺则默默无闻,不历耳根;可叹那么多皇帝、名人与峰顶山寺有缘,而后人却只重宣传山下、不重视宣传山上。

  其实,此山此峰、此情此景,应该是峰顶山寺和鹅湖书院比翼双飞,应该是一书院、一寺庙双星同耀、文化双雄、共铸辉煌。峰顶山寺今日中落,让人情何以堪?心何以安?

  看到盛极多时的文化圣地今日如此落寞,我曾不止一次地潸然泪下,可落泪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欣慰的是,峰顶山今属鹅湖国家级森林公园,且已新建前后两寺,香火渐旺,环境渐优,游人往来,看山看水。山水之形或千百年未变,看山之人心境或有相同?大师已去,禅理犹存。喜今日先进文化大旗高举,文化强国号角劲吹,饶信文化基调市党政早定。佛法不离世间觉,悲天悯人,教化众生,或可大有作为。

  期待峰顶山寺香火更旺,复兴有望。为此建议:

  第一,从旅游开发角度出发,加大对峰顶山寺的宣传力度,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饶信文化篇章。推出峰顶山寺,不是为了降低鹅湖书院的影响,而是为了让峰顶山寺和鹅湖书院比翼双飞、双秀同立,这对延长游客逗留时间,提高旅游综合效益十分有好处。

  第二,按照尊重历史、放眼未来的原则,做好峰顶山寺的发展规划,在将来财力可能的前提下,尽最大努力还原当年寺庙原貌,同时,做好周边道路、停车场等配套设施建设,确保进出道路畅通,车辆停放有序。

  第三,下大力做好峰顶山寺的文化传承,培训好寺内宗教工作人员,更好地推动弘扬饶信文化。

  第四,组织专门人员挖掘当年的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祠堂文化等,营造传统文化的氛围。

  第五,进一步完善峰顶山寺旅游交通指示路牌的建设,推进峰顶山寺与鹅湖书院等旅游景区之间的互通互联和互动。

  建 平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