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时间:2018-09-15 16:59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杭州知青合唱团 团队人数:70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人民健身气功队 团队人数:30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景苑社区俏江南旗袍队 团队人数:9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塘南社区腰鼓队 团队人数:30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余杭塘路社区老年大学队 团队人数:30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红菱社区黑管乐队 团队人数:15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古韵留下艺术团 团队人数:130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西溪街道踢踏舞队 团队人数:30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随园嘉树瑜伽社 团队人数:20余人

潮社团,让老年人活出“年轻态”

潮鸣街道柔力球队 团队人数:8人

商报见习记者 王岚

养老,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从基础养老服务建设到文化养老发展,正是“老有所养”到“老有所乐”的最佳写照。

老有所乐,那就得寻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使自己的老年生活更具闲情雅致,更显年轻活力。如今,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找到了兴趣所在,轻歌曼舞、诗词书画、骑行登山……从最初的业余兴趣爱好,到现在的实力堪比专业人士,活力不逊年轻一代,他们展现了杭城老人的“年轻态”。

今年5月起,每日商报《乐活老年》周刊举办2018杭州十大“潮爸妈社团”评选活动,陆续报道了45个杭城老年社团,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刷新了我们对老年群体的想象,更吸引了不少粉丝为这些潮爸妈们打call。

经过一周多的微信投票和专家评审,目前,2018杭州十大“潮爸妈社团”评选结果新鲜出炉,让我们一睹他们的年轻风采。

“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一首陆游《钗头凤》的缠绵哀婉被他们吟唱得淋漓尽致。吟唱时,那种悲伤凄楚触人心弦,这便是杭州知青艺术总团合唱团出色的演唱实力。

“我们知青合唱团杭州仅此一支,今年正好成立十年。里面的成员大部分和我一样,当初上山下乡就热爱唱歌,如今退休了之后这些志同道合的同志们就聚在一起重拾爱好,”合唱团的团长徐庆梅介绍,这些团员的平均年龄都在60岁以上,而且有的已经是73岁,但是每周四都会准时来参加合唱排练。

唱歌,对他们来说,不仅仅是业余爱好,而是专业。他们请来毕业于乌克兰艺术学校的专业指挥汤憬潼老师为大家进行专业的歌唱考核和技巧指导;尝试自编原创歌曲,将知青情缘融入歌曲中;参加各项活动硕果累累,此前在2010年参加“香港国际黄河大合唱”荣获一等奖。

每天早晨6点半,悠扬的音乐在城东公园准时响起。采荷街道人民社区健身气功队的队员们从热身操开始,再练到太极拳、太极剑和太极扇,行云流水的动作让周围的人都感叹老年太极的无穷魅力。

“人说最美不过夕阳红。老来最幸福的事,就是与健康为伴,不让儿女操心,还能和一群有着相同爱好的朋友共同享受生活。”2014年初,人民社区气功健身队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正式成立的,现有成员30多名,其中固定成员18名。

“现代人尤其是老年人越来越重视健康。我们社团就是想要倡导快乐健身,使老年人的身体得到科学、合理的调整,达到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目的。”队长张曼莉介绍说。人民气功健身队不仅致力于增强练习者的身体素质,而且更重要的是将快乐引入老年健身活动中,让老人充满自信、充满朝气地去面对生活。

《江南雨》、《月圆花好》……优美的音乐声中,妆容精致的阿姨们,脚踩着模特步,手撑着油伞,一身古典旗袍,袅袅婷婷,风姿绰约,这是凯旋街道景苑社区“俏江南旗袍队”。

经过一年的锤炼,在队长朱国英的带领下,这支都是由社区阿姨们自发组建的旗袍队,已经越来越引人瞩目。

成立之初,大部分学员都没有舞蹈功底,动作生硬,所有培训都要从零开始。为了能够让姐妹们在舞台上有更好的表现,特地学习过旗袍秀的朱国英亲自编舞,对每一个动作、表情和细节都反复推敲,组织大家每日排练。

渐渐地,有些人原本身材有些肥胖,但为了穿上美丽的旗袍开始减肥,有些人从此变得更自信,走路也开始抬头挺胸了。朱国英觉得,组建旗袍队的初衷做到了:即使老了,也要优雅地活着。

“咚咚咚哒哒哒”、“咚咚叭咚咚咚”、“滴滴答滴答”。伴随着各式的鼓点节奏,塘南社区腰鼓队敲打着身边的腰鼓,鼓槌后面系着的红绸也一并上下翻飞。

谁也想不到这些敲打腰鼓得心应手的阿姨们,曾经对腰鼓都是“一窍不通”。14年前,一群人因为对腰鼓的喜爱,聚在了一起,每周三次,每天早上八点到九点,总能看到腰鼓队训练的身影。

队长周君芳仍记得成立之初,一个月的魔鬼训练。“腰鼓队刚成立时,包括我在内的22个成员都没有基础。为了把腰鼓队办起来,我特意请来了在朝晖公园认识的腰鼓队队员给我们指导。那时候,训练中有的人打得手也抬不起来,挺不起腰的只能背靠着桌子继续练习。”而正是因为吃得了苦,队员们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岁月流转,14年过去了,当年刚退休的年轻成员,如今的平均年龄已接近70岁。然而即使年龄增长,每周四早上8点至9点的集体训练成了雷打不动的铁律。

有这么一群人,她们热爱生活,时不时就来场徒步之旅;她们热爱学习,十几年如一日出现在每周五的老年电子大学课堂上;她们爱手工,十字绣、编绳、串珠这些对心灵手巧的她们来说都不在话下。

她们就是余杭塘路社区老年大学队的成员们。因为这份热爱,她们在2009年老年大学成立之初就聚在了一起,无论怎样的人走人散,这所老年大学的座位始终不会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