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萬寧有一群可愛的老人 退休不忘奉獻社會 不大的排練室內,23位平均年齡在65歲以上的瓊劇藝術家們在緊張地排練著,樂器之聲不絕於耳,演員們神情認真、動作收發自如。這是瓊劇《扶貧書記下村來》《移風易俗樹新風》《毒途知返》的排練現場,這些早就退休的老爺爺老奶奶們,憑著自己對瓊劇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心,依舊發揮著光和熱,在劇目要正式演出的前夕,爭分奪秒地一遍遍練習。 “7月13日的時候接到任務,准備了兩天,7月15日我就開始寫,寫了20多天,8月13日寫完了三出劇本。”今年74歲的陳關孩是正在排練的三出瓊劇劇目的編劇,兼作曲人之一。已古稀之年的他依舊精神矍鑠,談起自己熱愛的創作事業,依舊滔滔不絕,神情中滿是自豪,以“文藝好幫手”自稱的他創作的《太陽河戀歌》劇本曾參賽獲得一等獎。他向記者介紹了之所以編寫三出瓊劇的原因。 黨的十九大以后,我市以人們喜聞樂見的形式,用瓊劇演出代替宣講,宣傳黨的各項惠民、利民政策,收獲諸多好評。7月13日,市委宣傳部找到在瓊劇劇目創作大家陳關孩,邀請他創作幾出劇本,用以宣傳扶貧政策、移風易俗、禁毒,以演代講,將黨的政策宣傳到群眾中間。 古稀之年依舊醉心於創作的陳關孩二話不說便接受了“任務”,20多天后,三出瓊劇的劇本創作和作曲全部完成。他的作曲伙伴吳定清已78歲高齡,這個不是瓊劇科班出身的瓊劇業余愛好者,從1956年開始直到現在,便沒有落下過吊弦的學習,聲帶受損的他嘶啞而滿含認真:“因為愛好,所以不覺得辛苦。” “初步定於9月17日開始演出,在這樣比較短的時間內要排練3出劇,時間比較緊,但接受了任務,我們就要完成。”陳關孩很認真。 萬寧市戲劇家協會主席肖齊海是這個沒有名字的演出團隊的編導,今年70歲的他同樣對演出非常上心,18歲進劇團的他為瓊劇事業奉獻了44年。如今雖退休多年,但依然時刻想著為群眾服務:“這是為事業奉獻,為人民群眾服務的好事,我們雖然退休了,但隻要有需要,我們一樣能上!”這就是他們退休后還這麼“折騰”自己的理由。 在市文化館的二樓排練室,這群可親可敬可愛的爺爺奶奶們,每天都要花上6到7個小時進行排練,一邊排練一邊改進動作,令表演更加精益求精。 萬寧市戲劇家協會副主席林秋香今年55歲,業已退休之年的她是22人中年紀較小的,可作為劇目導演的她卻絲毫不因為年紀較輕而放鬆對演員們表演質量的要求。“有些演員年紀大,而且不是專業演瓊劇出身,很多東西他們不理解,所以要盯著,及時糾正。”1982年畢業於海南瓊劇學校的林秋香是瓊劇科班出身,對於瓊劇表演,她有瓊劇人認真、求精的特點,從不會因為演員們年紀大而放鬆要求。用她的話來說,“助力市裡的扶貧和禁毒工作,做了,就要做好。”嚴厲了不到幾分鐘,她又笑了:“雖然很多演員年紀比我大,而且由於是業余的,表演不是很到位,但是他們都願意聽我講,採取我的建議去改進,去認真做到更好,這點我很高興。” 這支臨時組建的團隊的隊員們來自不同的地方,有從瓊劇劇團退休的專業人員,也有從事其他職業的業余人員,都已退休多年的他們因為共同的對瓊劇的熱愛走到一起。23個人中,12名樂隊成員中有90%是專業出身,而9名演員中隻有5人是劇團出身。可在他們之中,因為對瓊劇共同的愛,所以專業和業余的融合並不艱難。 自劇本創作完成,截止到9月7日,他們已進行了19天的排練,像上班族一樣,早上8點半-11點半,下午2點半-5點半,每天排練6到7個小時。有些成員的家住在鄉鎮,為了不把時間浪費在路上,中午排練結束,吃完飯后,他們便就近在排練室午休。一張類似於瑜伽墊的墊子,就是他們午休的“床”。在19天裡,這群已是含飴弄孫年紀的老人們求學的精神不減當年,不僅把劇本吃透,背下了唱、念詞,演出動作也惟妙惟肖。 “我鐘於民,身為機關下鄉扶貧駐村第一書記,哪裡有貧困戶,我就在那裡精准扶貧。”這是瓊劇劇目《扶貧書記下村來》中的一句唱詞,扮演“鐘於民”的演員一臉正氣,在樂聲中抑揚頓挫地唱出了所有扶貧干部的心聲。 “瓊劇是表現群眾真實生活的縮影,根據當前形勢,反映群眾生活狀態,體現社會的本質。講的就是群眾的身邊事,隻有這樣才能打動觀眾。”陳關孩介紹。即使退休了也依舊關心時事的他對多項政策熟然於心,這就是他創作的“法寶”。而多才多藝的陳關孩除了擔任劇本創作及作曲,還是劇團樂隊中的揚琴手。 採訪臨近尾聲,在陳關孩和他的伙伴們收拾樂器的時候,記者才發現,排練和演出時用的樂器,都是每個演奏者自備的。 樂聲悠揚,唱念做打。這群可愛的老年人年紀會不斷增長,時代也在不斷變化,而永遠不變的,是他們對生活的熱愛,對社會的責任心。 (責編:陳海燕、蔣成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