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男性 > 以雕塑勘破色相,以雕塑唤醒知觉

以雕塑勘破色相,以雕塑唤醒知觉

时间:2018-08-22 10:37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以雕塑勘破色相,以雕塑唤醒知觉

以雕塑勘破色相,以雕塑唤醒知觉

南都讯 记者黄茜发自北京 8月23日,以中国当代雕塑为主体的展览“感同身受”将在北京松美术馆启幕。展览由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担任学术主持,著名策展人、批评家刘礼宾担纲策划,展出田世信、隋建国、展望、姜杰、向京、王伟、梁硕、耿雪八位艺术家的40余件力作。

八位艺术家的雕塑作品各占据松美术馆一个独立的展厅,老、中、青三代艺术家组成相互阐发的语境:隋建国的《肉身成道》呼应着耿雪的《米开朗琪罗的情诗》,王伟气息沉静的《砌》毗邻着梁硕棱角峥嵘的《什么东西》,而展望以柳下惠为原型的《第86尊帝王像》与向京色泽锐利、情绪激烈的《行嗔》形成对峙。在秋风朗朗的馆外,田世信曾引起巨大争议的吐舌老子像《老子———刚柔之道》诙谐地矗立,而展望的《假山石》模拟太湖石的造型,不锈钢材质带来科幻感,显现出人工与自然相结合的无限智慧。

策展人刘礼宾介绍,展览分为“体觉”和“色醒”两个单元,“一方面意在揭开艺术家身体和作品材质之间关系的特殊性;另一方面意在凸显艺术家在作品表面的细致处理所带来的特殊观感乃至触感。”以雕塑勘破色相、唤醒知觉,让观众与艺术家与作品“感 同身受”。

耿雪

我做手的时候,他的手会反过来抓住我的手

上帝用泥土塑人。女娲用泥土造人。在影像作品《米开朗琪罗的情诗》当中,耿雪用瓷泥去塑造一个男性人体。

表面看,这是一个标准的雕塑教学片,艺术家通过备泥、堆形、细部塑造、翻模切割等步骤,将瓷泥塑成1:1的人形。这个人形因为比艺术家本人还要高大,有时候需要用上她全身的力气。但“教学片”的字幕,却是米开朗琪罗写给爱人的情诗。泥塑的行为与诗句同时出现,衍生出巨大的阅读空间,似乎讲述着一个关于创造与毁灭、神性与人性、信仰与爱的不朽故事。

同样因为诗歌,艺术家在软泥上推、捏、揉、压乃至切割的动作,也显得混沌、幽微、暧昧。

耿雪说:“这堆泥中仿佛已包裹了一个人,而我在揉捏和触摸泥土的过程中这个人就出来了;我做眼睛的时候,他会睁开眼睛看我;我做手的时候,他的手会反过来抓住我的手。”

对艺术家而言,泥塑是作品,影像是作品,在影像中表演的自己也是作品。她刻意在影片里设置交错的关系,有理性的传达,也有感性的成分。

她喜欢泥土这种材质,“因为泥土可以使心手眼合一,做什么就是做。”在19分钟的影像中,她的身体一直被泥土沾满,泥土成为身体的外延,与此同时,泥塑也因为她吹出的一口气而似有了呼吸。批评家魏祥奇指出,耿雪在创作中身体和作品是关联的、互生的。她的雕塑观念“是要展现身体的自我延续,不是宗教仪式化的救赎和牺牲,而是人间饱含深情的无尽的爱和馈赠。”

展望

我们喜欢在岩浆当中,随着它去改变自己

展望此次有《假山石》《应形》《隐形》和《第86尊圣像》四件作品参展。其中,体量最大的《假山石》放置于松美术馆户外,它的不锈钢材质在阳光下灼灼放光,经过细致打磨的山石细节是科技、人工对自然的极致模拟和礼赞。

最新的作品《隐形》,来源于艺术家的一个假设。“按照自然界各种岩石形成的原理,如果自己跳入火山熔岩中,怎样才能得到在无限流动和巨大热能中形成的变异立体造型?”展望没有做投火山的古希腊哲学家恩培多克勒,而是邀请了一群科学家进行合作。后者利用流体力学的算法公式,设计出模拟人体进入岩浆融变的软件。展望将自己做成数学公式,输入软件后得到各种随机变化的形体。瞬间产生的形象被艺术家挑中,3D打印输出模型,再用不锈钢拓制、抛光,经过火枪喷烧,最终实现雕塑。火烧产生的暗褐色,仿佛熔岩的痕迹,我们似乎能听到发肤焦枯、脂肪融化而发出的嗞嗞声。“我们喜欢让自己在岩浆当中,随着它去改变自己。这当然是不可能的。但通过数学跟艺术,我把这种内在的感受变成现实。”展望告诉南都记者。

专访策展人刘礼宾

南都:展览分为“体觉”和“色醒”两个单元,能否具体解释这两个单元的侧重点有何不同?

刘礼宾:我从2010年起就有两个思路,其中之一是身体与物质的关系。我提出一个观点,在当代,感知的微妙性嫁接在身体和物质之间,可能笔墨的微妙性还不如一只鼠标,或者说,它不如隋建国和泥之间的关系,展望和不锈钢之间的关系。因为毛笔书写变成了一个职业,而不是一个日常行为。这一系列的展览,就是在探讨这个问题。

中国的艺术批评界很少提传统文化,我觉得传统文化和当代艺术可以有一个切入点,那就是“天人合一”。在物质和身体的“糅合”这种关系上,展望、隋建国们已经走得比罗丹以及再往后的极少主义要远得多。因为西方的极少主义或后极少主义,背后的根源依然是再现论。而在中国的语境里,有隋建国通过日常生活,或者通过反叛,达到“天人合一”,也有耿雪这些艺术家有意识地去追求“天人合一”。

第二个单元“色醒”,是我这几年思考的另外一个方向,即图像之间的关系。比如向京,在着色雕塑方面,她和于凡应该是中国最出色的两个艺术家。向京是非常现实化、非常情绪化的表达。另一方面我是想突出雕塑当中着色的方法。第二个单元和第一个单元其实是平行的。所谓的图像时代的着色,或者图像的误读或解读,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脉络。

南都:你在选择参展艺术家的时候,依据什么样的遴选标准?

刘礼宾:我每次做展览都没有什么其他的标准,就是艺术家的作品做得好,能进入我的视野。可能中国有很多艺术家在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基于空间和其他客观原因,最后我选了比较有代表性的八个艺术家。如果一个展览邀请一百个艺术家,每个人拿件作品来摆一摆,看起来是一件好事,其实是一种大型的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