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中医养生 > 躬耕杏林 执着传承

躬耕杏林 执着传承

时间:2018-07-31 21:28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杜向奎)陈斌,运城黄河中医肝胃病专科医院院长,中医副主任医师,山西省第二届名中医。在30余年的中医临床实践中,他专注于消化系统疾病及其他疑难杂症的研究治疗,对肝胆病、脾胃病、消渴症具有丰富的中医临床诊治经验和独到的见解。他通晓中医经典,深谙方药,善于辨证施治,因症选方,因方施药。他学医从医,传承中医精髓,是当今年轻医生和中医爱好者值得学习和崇尚的榜样。

躬耕杏林 执着传承

陈斌(右)为一老年患者把脉问诊

拜名师 潜心求教
“1963年,我出生在山西永济一个普通农民家庭,1980年高中毕业。当时,总想学一门技术,将来能自己养活自己。后来,听人说,永济有位冯登榜老先生,医术高、名气大,方圆几十里的人,有个小病小灾,都会慕名找他‘号脉’看病。冯先生给人看病就是三个手指头,一个小枕头,几剂中药,即可覆杯而愈。那时候,村里人不把中医称中医,叫先生,把古典中医书籍称为‘药书’。”陈斌说,那时,他在心里对冯先生充满了敬仰。
一次,他和村里一名长辈聊起冯先生,这位长辈也看懂了他的心思,便带着他去见了冯登榜老先生。在冯先生跟前,陈斌嘴勤、眼勤、手勤、腿也勤,端茶、倒水、扫地、抹桌、晒药、碾药、整理药柜,样样抢着干。学“切药”的时候,他硬着头皮跟着先生尝药。过了一段时间,先生突然对他说:“娃,你要真想学中医,就要回去背这本书。”并随手递给他一本自己经常看的《黄帝内经》,要求他一星期背几段,背过了再来听讲解。陈斌顿时欣喜若狂,“背书”的劲头很大。为了“背书”,他被父亲送到姐姐家里,断绝一切往来,闭门静心读书。
“我喜欢一个人坐在大树下诵读,当时对《黄帝内经》懵懵懂懂,只知道死记硬背,完成了任务就去找先生,听他讲。”陈斌说。
两个多月后,冯先生就收他当了徒弟。
刚开始的一年,陈斌跟随先生,早上背诵“药书”,中午侍诊先生,晚上听先生说道。
18岁那年,他便开始在永济北郊一家中医诊所从事中医针灸工作。三年后,恰逢山西第一届中医专科班招生,通过考试,他被录取。
“在太原上学时候,给我们上课的老师都是闻名于三晋的中医名家,有教针灸的吕景山、内经的顼琪、内科的侯振民、伤寒论的朱晋忠、温病的罗国钧、方剂的李义……这一年,我博览群书,随师临证,积累经验,研究经典,也彻底被中医之质朴、美丽和智慧所折服。”陈斌说。
有一次,陈斌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山西省中医医院)聆听山东中医学院院长张灿岬的学术讲座,有幸认识了永济卫生局委派到山西省中医研究所进修的廉兵山老师。廉老师在运城地区有“廉肝炎”之称,治疗肝病很在行。当时,廉老师借住在永济同乡吕景山老师家里。“就这样,我就遇到了两位恩师。当我星期天和廉老师见面时,他很耐心给我讲医学经典,我给他讲医古文。”陈斌说。
大专班学习结束后,陈斌就跟随廉老师进入永济人民医院工作。当时看中医的病人特别多,每天四五十个病人,廉老师把脉,陈斌开方,就这样,他记住了什么病症开什么方。到廉老师不坐诊时,他便独自接诊,一边做临床,一边读经典,手抄了很多“古方”,丰富了自己的医学知识和临床经验。
善总结 传承升华
1987年,永济肝胆胃病门诊部挂牌成立。陈斌开始专注肝胆病、脾胃病的研究治疗,并先后到山西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研习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和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农村基层卫生组织滑坡,长期以集体经济为依托的“农村合作医疗”受到冲击,农村的一些肝炎、肺结核患者,面临求医难问题,加上国家鼓励个体行医和社会办医,陈斌便把门诊部变更到永济市城区。
在门诊部里,陈斌每天接诊的病人很多,为了让病人少花钱、看好病,他尽情发挥中医药“简、便、廉、验”的特点,就地取材,充分选用本地常见且低廉的草药,如黄芩、柴胡、桑叶等为百姓看病。
在临床实践中,陈斌利用业余时间积累资料,总结经验,从2005年起先后在《中医杂志》《基层医学论坛》《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等刊物及学术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其中,《甘露消毒丹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333例》在全国医药优秀学术论文评比中荣获一等奖,被纳入《疑难杂症治验》一书;《复肝系列汤治疗乙肝300例临床疗效观察》被第二届国际肝病学术会议录用,载于《临床肝胆病杂志》;《复肝利水汤灌肠治疗顽固性肝硬化腹水的疗效分析》载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他与解放军301医院郑文尧、264医院刘谦民合编的《消化系症状鉴别诊断手册》由人民军医出版社出版;主编的《当您患肝硬化时》由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主编的《肝病系列药物制备技术与应用》获运城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编辑《运城地产中草药》时,他翻山越岭拍摄中草药图片5000余幅。
办医院 弘扬国粹
陈斌创办的运城黄河中医肝胃病专科医院是一家集中医诊治、研究、养生、传承为一体的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始终坚守“国学精髓,大医精诚,悬壶济世”的做人行医准则,遵循“信、望、爱”的服务理念,致力于弘扬中医国粹,惠泽民众百姓,发展中医事业。
陈斌的女儿陈靓,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女儿曾与他分享过一个故事:五十多年前,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执教的秦伯未、于道济、陈慎吾、任应秋、李重人五位教授,针对高等中医药教育初期出现的西化偏差,联名向原卫生部党组提出“中医教育要坚持中医主体,中医学院要培养高级中医师,应当强化中医和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引起国家的重视与肯定,史称“五老上书”,成为中医教育史上的一座丰碑。
 “研习中医,立身之本;习文尚武,陶冶性情。”陈斌说,这就是他30多年沉迷中医学海洋的真实写照。他爱好书法、摄影、太极拳,他用求学、行医、读书、交友抒写着自己精彩的杏林人生。
对于发展中医药事业,陈斌认为,自己一个人的作用微乎其微,他能做的就是在传承衣钵、弘扬传统中医上倾注心血,情愿多培养几个与时俱进的“铁杆中医”。他喜欢和孩子们一起诵读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研习“中医四大经典温课”,突出中医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特点,提高中医临床疗效。
如今,他的女儿、外甥、侄女、侄子已经成为中医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进与病谋,退与心谋,十阅春秋,然后有得。”所谓“与病谋”,即多临证;所谓“与心谋”,即多读书,古人强调的是要“活学活用”。“凡立志于学中医的人,一定要把握好‘读书、临证、师承’三个环节,不要剑走偏锋。”陈斌坚定地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与天下名士游。”他经常外出会友,学名医经验,采百家之长,结伴参观老药铺和药用动植物生态园。陈斌说,我国中医药事业迎来历史性改革,他对中医有着自己的情怀,心怀敬畏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理想,下一步准备打造一个科普宣传基地,在医院里建设中医药文化博物馆,用中医药藏品、古籍医书、中医药用具、医药标本及中医养生治未病等中医药资料,展示我国中医药发展史,营造浓郁的中医药传统文化氛围,为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尽绵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