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男性 > 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复旦肿瘤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

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复旦肿瘤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

时间:2018-09-13 23:31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肺癌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复旦肿瘤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

  中新网上海新闻9月13日电(记者  陈静)记者13日获悉,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胸外科对标世界最高标准、一流诊治能力,已建成集临床诊治与基础研究为一体的复旦肿瘤肺癌微创诊治体系,,肺癌患者术后五年生存率超过国际水平10%以上,在全球引领建立肺癌诊治“上海标准”。

  据了解,在数量巨大的患者资源“宝库”中,团队在肺癌微创理念推广、治疗方式优化、个体化治疗等方面做了深入且富有成效的研究。在临床科研中,肿瘤医院胸外科团队累计有13篇次论文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被纳入7项国际肺癌诊治、分子检测指南,在掌握最强话语权的欧美国家的世界舞台发出 “上海声音”。

  研究人员发现中国肺癌新的高危人群。据介绍,以往的经验提示肺癌的高危人群多以老年、男性、吸烟人群为主。但研究人员发现:女性、不吸烟人群也是中国肺癌高危人群。

  依据国内外指南,肺癌患者术前应做包括胸部CT,支气管镜,头颅MRI,骨扫描,腹部CT,全身PET-CT 和有创纵隔镜淋巴结活检术等检查,以明确肿瘤的大小,位置,性质及分期。研究团队基于大数据临床研究后发现,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发生骨转移的比例不到1%,应该有选择地进行检查。团队为此划定了一个新的标准,“瘦身改良”术前检查项目。

  肿瘤医院胸外科主任陈海泉教授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仅肿瘤医院胸外科一年,有近700例早期肺癌患者省去了支气管镜(800元人民币/人)和骨扫描(1000元/人)检查,直接减少检查费用近126万元人民币,节约患者术前住院时间超过700人/日。

  该研究成果自2012年起已在全国20余家大型三甲医院开展,每年受益患者逾万人。专家预计,采用这种个体化的诊断策略,每年可为国家节省医疗卫生支出2000余万元。

  临床上肺癌腔镜技术逐渐普及,一味追求腔镜“打洞数量少”曾在业界甚嚣尘上。而在陈海泉教授看来:“患者的疗效,手术对器官最小程度的损伤才是微创治疗的目标,不能走入 ‘炫技’的误区。”

  2017年肿瘤医院胸外科在被誉为外科学圣经的《外科学年鉴》上首次定义“全面微创治疗3.0时代”的理念,即以胸腔镜技术为载体、由多学科共同参与,在手术中为患者选择合适的术式、合适的切口,尽可能多保留正常肺组织、肺功能和淋巴结,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手术,平衡好切口、器官和系统损伤,使患者既获得最佳疗效,同时损伤最小。该理念一经提出,在全球肺癌学界引起极大反响。

  临床实践中,针对浸润前肺腺癌患者手术方式,团队创新性地提出根据术中冰冻病理结果指导个体化手术方案的选择,决定手术的方式及淋巴结的清扫范围,并首次在国际上第一个提出并划定早期肺腺癌行亚肺叶切除的精确指征。

  研究团队还绘制非吸烟患者基因图谱,找到破解诊治问题的“金钥匙”。研究团队最后发现,不吸烟肺腺癌病人中近90%都存在已知驱动突变,是潜在靶向治疗的获益者。此外,研究人员还绘制了可手术肺癌患者分子分型图谱,寻找肺癌术后辅助治疗的突破口。

  团队不断优化的治疗策略和理念使肿瘤医院肺癌IA期肺癌五年生存率高达93.6%,达到治愈效果。IB、IIA、IIB及IIIA期肺癌患者的5年生存分别高达84.1%、77.5%、74%及45.8%,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在这里获得了新生,“罹患肺癌是不幸的,能在这里获得治疗并痊愈,是不幸中的万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