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点:“100年前的医生在今天已经无法行医,而100年前的老师在今天依然可以教学,教育需要改变!”新学校基金会(Fundacion Escuela Nueva)创办人兼董事薇奇·科尔波特(Vicky Colbert)为更多中国人所熟知是在2017年。 当时她穿着红色连衣裙,从香港特首林月娥女士手中接过了首届一丹奖的纯金奖牌,她个人和她创办的“新学校”基金会,分别获得1500万港元的奖金,共计3000万港元。 但其实在全球教育工作者中,在整个拉丁美洲,她已经是超级明星,拿遍包括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教育奖、克林顿全球公民奖、斯科尔基金会奖、阿育王奖等教育和社会创新领域的各大奖项。 过去40年,Vicky一直致力于教育的创新和改革。她开创的“新学校”模式,在哥伦比亚、巴西、厄瓜多尔、委内瑞拉、印度等17个拉美和亚洲国家得到推广。仅哥伦比亚境内,就有500万乡村儿童毕业于“新学校”。 “让贫穷的乡村儿童,也能获得优质的教育。”从哥伦比亚到17个国家,从1个学校到2万余所,从1个班级的孩子到500万乡村儿童,年近70岁的Vicky完美的诠释着对教育的执着与坚持。 Vicky在河北村小探访时和学校老师、学生交流 日前,Vicky受21世纪教育研究院邀请,前往河北农村探访了两所村小,当时正是北京天气最烦热的时候,走在路上,迎面的风似热浪扑来,热得使人喘不过气来。而Vicky似乎早已对这种深入一线学校的调研习以为常,不时的跟老师、学生攀谈。在这次走访结束后,我跟Vicky聊了聊她跟新学校的故事。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 时间回到19世纪70年代,当时的哥伦比亚正处于内乱,农村学校基本是一校一教师,或者一校一教室,几个年级的学生混龄上课,所谓义务教育只能维持到三年级。可以称得上“教师严重缺乏,读书靠死记硬背,管理基本靠体罚。” “那个时候农村的学校真的非常失败,就像运行糟糕的公司,学生在学校并不开心,教师教学没有动力 ,家长对学校也很不满意,学校缺乏与社区的合作。”Vicky 说道。“当时的现状迫使我们去系统性地思考,而不是针对某个问题一个个解决,这也从某种程度上给了改革一个比较好的环境。” 要想改变这样一个国家落后的教育,难度可想而知。幸运的是,Vicky遇到了在她生命中非常重要的两个合作伙伴。 一位是教学经验丰富的奥斯卡·莫戈隆(Oscar Mogollón),他受联合国教科文的资助,在哥伦比亚一个偏远乡村的复式小学校进行了成功的创新实验。另一位是美国志愿者贝丽尔·列文格(Beryl Levinger),她把奥斯卡?莫戈隆的方法在哥伦比亚10个乡村学校里实验,获得了小范围的成功。 三个一心想要改变哥伦比亚落后教育的人一拍即合,成为新学校的“三驾马车”。 这是哥伦比亚咖啡产地常见的一所小规模学校 图片来源:Jared Wade 那段时间,Vicky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何争取更多教师的认同,使得新学校项目大规模推广。奥斯卡·莫戈隆也曾有过乡村复式小学成功的创新实验,但是在Vicky看来这些创新不能够直接复制,大规模化,因为它对老师有很多要求,要完成很多任务,成本也比较高。 “我们要想着怎么帮助老师,而不是额外增加老师的负担。” 在Vicky看来,要争取教师的认同首先要解决两个难题:第一,技术上要简单,任何一个老师都可以拿来用;第二,资金上要低成本。 “高质量的基础教育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当时哥伦比亚的教育已经到了不改革不行,不创新不行的地步,这个时候我们就出现了。”Vicky说。 “新学校的本质是教学法的创新” 1974年,在联合国教科文“整体学校”(Unitary School)项目的基础上,他们研制出了一个结构化、标准化的《学习指南》,并编写了第一份教师培训手册,这就是“新学校”的雏形。1976年,第一版“新学校”《学习指南》由哥伦比亚国家教育部出版发行。“很多教育创新其实是围绕着课堂展开,但我们要做的教育创新需要直抵课堂。” “新学校模式学习指南其实是一个教科书、练习册、教师指南的工具包的结合。”学习指南将每个年级的阅读、写作、数学、科学等内容全部整合到一起。每一个学习单元都有配图故事、开放性问题、课堂内外的实操性活动等,也有使用方法和练习步骤的详细说明,就像一个简易版的PBL学习过程。这样的课程设计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自主学习。 “跟传统教育相比,在‘新学校’学生们会更加独立,会有更多的小组学习、自主学习和互相学习。”Vicky说道。“这也很好的解决了农村地区因为班额过大给老师带来的压力。” 虽然“Escuela Nueva”(西班牙语)这个词意味着“新学校”,但是Vicky 坦言,新学校的本质并不是新的教育哲学,而是教学法的创新。“加强学校、家庭、社区之间的关系,对老师进行培训和帮助专业教师之间进行协作是‘新学校’的关键因素。” 除了教学法,“新学校”在有限的条件下对学习空间也做出改变。在“新学校”的教室里,更多的场景是:大大小小的学生围着桌子坐成一圈,自主学习、相互讨论或者完成小组任务。此外,教室里面增加了不同学科的学习角,这些学习角都是基于社区的力量建立起来的,并不高大上,角色相当于每个教室的图书馆,便于学生阅读书籍和查看资料。 “这种学习环境的改变其实不是特别显眼,但是却让学习环境对儿童更加友好。”Vicky 介绍。 “新学校”标准化的教学法适合于任何课堂,即便只有一位老师,也可以同时教导不同年龄的学生。低成本、可大规模复制,这正是Vicky希望看到的效果,在她看来这才是新学校“最大的创新”。 “新学校”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新学校在成立之初面临着和所有的教育创新者同样的问题: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