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运动养生 > 太极 > 小核桃雕出大气象

小核桃雕出大气象

时间:2018-08-26 15:52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40个家庭 40组照片 40个故事

  《今晚报》邀您讲讲自己亲历的

  改革开放40周年

  讲述人:吉汉元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我叫吉汉元,今年67岁,我从爷爷辈传承下来核桃手工技艺,今年被评定为津南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改革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促进了核桃手工技艺的繁荣,使核桃工艺品走入寻常百姓家,而新的创意又让这项非遗工艺更有生命力了。

  背着父亲“偷艺”核雕

  我的爷爷吉瑞祥,原为清末小官吏(武举人),常常混迹于八旗子弟中。当时的贵族特别崇尚核桃雕刻——就是在核桃皮上直接雕刻葫芦、人物、花鸟等图案,所以我爷爷学会了这个手艺。我父亲吉富权自幼受爷爷的影响,痴迷核桃雕刻,闲暇时便刀不离手。新中国成立后,父亲进入公安系统,一边工作,一边搞雕刻,终生未停。每当做好一件成品,就拿给周围人欣赏,自得其乐。

  改革开放初期,各种工艺品还只限于自娱自乐,父亲闲暇时便邀上圈内三五知己,拿出各自的作品一起品评、把玩,说累了,喝口茶。就这样,在相互的争论中,大家的技艺也在不断提高。

  当年,父亲做核桃工艺时,年少的我总是站在一旁目不转睛地看,时间久了,也想亲自一试身手。父亲怕影响我学习,不让我学,而且刻刀锋利,怕出危险。他在家时,我不学。他出去上班或办事,他的工作室就是我的天下了。我试着刻一些小摆件,时间久了,越刻瘾越大,有点爱不释手。有一次,因为雕刻核桃,我的手划了个血口子,父亲看见了没说一句安慰的话,一边打我一边吼我:“不让你学非得学!”我心里也很委屈,可还是阻挡不了那份兴趣。后来我完成了几件小作品,父亲发现后也没说什么,我知道,那是他对我的作品的默认。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到了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百姓腰包鼓了,不再安于吃饱饭了,逐渐寻求文化提升,手工艺品也迎来了春天。南来北往的客商都来天津淘宝,核桃工艺品有了市场,更激发了民间艺人的创造力和灵感。在核桃雕刻技艺的基础上,我试着用野生山核桃,经精选、清洗、切片、打磨、拼接、粘贴、抛光等十几道工序,加工制作成书法、立体瓶、太极球等摆件或挂件,深受人们喜爱和青睐。

  精雕细琢“双龙戏珠”

  我是2006年从津南区市政工程指挥部退休后全身心投入核桃工艺创作的。最得意的作品是在天津市第五届民间艺术展上获奖的《双龙戏珠》,评委对作品的评价是,造型生动大气,构思巧妙。说到构思,我可真是用了不少心思。

  我想,我们中国人是龙的传人,要把龙的精神贯穿始终。于是在设计之前,我向很多人了解和龙有关的民间传说,查阅了文化资料,走访北京故宫等历史建筑,发现龙的姿态神情各异。我原先的设计是把两条龙舒展开来,但我反复推敲,觉得两条平展的龙没有蓄发力,显得很平庸。假如两条龙弓起身子,展现出蓄势待发的样子,不正象征着中国人民努力奋进奔小康的势头吗?做龙用的材料也有所反复,原先龙头上的须发设计是用棕色毛线粘贴的,我征求老工艺师的意见。老工艺师一听,瞪着眼睛问我:“核桃工艺怎么出来毛线啦?!”回家后,我把设计图撕得粉碎。重新来!

  我静下心来设计:龙身龙爪全用核桃,龙眼用玛瑙珠子,龙角用黄羊木。我拿着新设计图又到老工艺师家请教,一进门我的心跳就加快了。老工艺师戴上老花镜,横看竖瞧,脸上没有一点表情。约六七分钟后,他把设计图往桌上一拍:“试试吧!”得到这三个字,我的心放下了。经过三个多月的不懈努力,这套长110cm、宽24cm的《双龙戏珠》摆在了老工艺师面前。这回老人家咧开嘴笑了,说了一句话:“真材实料,做工精细,大气耐看,寓意深刻。”整个作品一共用了120斤山核桃,核桃剖开后,一旦发现空心、皮薄、黑心的就扔,一点也不凑合,否则这就是缺陷,会成为永久的遗憾。

  坚持传统“以新养旧”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民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也得到增强。核桃工艺也借着这股“春风”,迎来了新机遇。

  通过多年的钻研、开拓、创新,我把一颗颗普通的山核桃,变成一件件赏心悦目的工艺品。核桃工艺的艺术性、实用性、观赏性和收藏性越来越高,我也经常受邀参加京津冀及全国民间艺术精品大展。

  我觉得老祖宗留下的东西不能丢,要继承下来并发扬光大。高调谁都会唱,但是到具体实践中,就不那么容易了。核桃工艺留下来的资料很少,甚至无资料可查,这就要大胆创新。比如工艺用胶,刚开始用猪皮胶、鱼膘黏合,因这两种胶干燥慢,工艺进度不快,所以干一件活儿时间很长。我试用了一种又一种胶,光是试用胶就花了将近5000元,不能用的胶扔了五大纸箱子。时代在进步,科技在发展,随着新型黏合剂的出现,核桃黏合的效果不断提升。

  非物质文化遗产要想得到现代社会的认可,就必须坚持传统工艺,确保原汁原味,同时努力研制特色制品,以新养旧。现在,女儿已经熟练掌握了核桃工艺技术,可以说这项工艺后继有人了。但我还想让核桃工艺技术进入课堂,做好讲学,教好徒弟,壮大民间工艺队伍,为传承打下基础,让核桃工艺在民间开出硕果。

  海下古镇——咸水沽印象

  主办

  津南区委宣传部 本报副刊专刊部

  天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

  投稿邮箱:xianshuiguzhengwen@126.com

  征集内容:

  1.图片及实物类:包括1978年12月至今,体现天津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进程和反映天津各级党组织及一线建设者为天津发展作贡献的图片、宣传画、宣传标语及物品、物件等,并附详细的说明文字或相应的记叙性文章。

  2.文字类:改革开放40年来记录自身经历、日常生活种种变化的文章(稿件字数:1500字,以第一人称叙述)。

  3.线索:您所知道的自己或他人家庭在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代表性经历。

  投稿邮箱:jwbfkzkb@126.com

  征集热线:27509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