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由美国财政部长带领的高规格贸易代表团到达北京。一场全球瞩目的中美谈判即将上演。它关系世界经济走向,也关乎中国能否成功迈入发达国家行列。我们刊发此文,从大国博弈的视角审视中国崛起之难。 这个世界很大,这个地球上人很多。 但是在通向发达国家的道路上,却是无比的空旷。 在2018年的世界,中国是唯一一个正在大步走向发达国家的国家。从中东的沙特,南亚的印度,非洲的南非,东南亚的泰国和马来西亚,南美的巴西阿根廷,中亚的哈萨克斯坦,还是俄罗斯,不好意思,他们都不行。 成为发达国家,是如此的艰难,以至于虽然我们的前方就是发达国家,但是我们的身后,其实空无一人,并没有同行者。 是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人显得有点孤独。 为什么成为发达国家如此艰难? 在过去的50年,发达国家以外,真正算得上迈入发达经济体的,也就是亚洲四小龙和以色列。其中只有一个人口大国,那就是韩国。说韩国是人口大国,因为他人口过了五千万,对发达国家来说,虽然有点不适,但是感觉还好,日本+北美+澳新+西欧也有差不多八九亿人。 所以说,韩国的崛起,其实对西方还是有一定影响的,你想八亿人突然多了五千万人进来,相当于增加了大约6%左右的体量。 中国就有点不一样了,五千万人也就是中国一个省的人口,中国大陆31个省市自治区,平均人口是4484万人,这是不得了的数字。 十四亿人,全部进入发达国家,那是很要命的,这个体量比现有发达国家之和还要大,将会完完全全的改变发达国家的面貌。 改变发达国家的什么面貌呢? 首先在种族上,是黄种人取代白种人获得优势地位。 发达国家目前以西方白人国家为核心,西方以外的两大发达国家,日本和韩国,日韩为首的黄种人发达经济体,人口合计才1.8亿人,按照经济总量计算,在发达国家中的占比更低,因此黄种人在发达国家里面是边缘族群。 我们一说发达国家,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白人的面孔。而14亿中国人的进入,将会改变发达国家的种族力量对比,发达国家60%的人口将变成黄种人,全世界发达国家人口中,黄种人对白人会获得1.5:1的优势。 其次是在控制权上,西方控制权将大大衰落并向中国转移。 发达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控制权,也是在西方白人的手里。比如,在日韩领土上驻扎着军队,事实上控制着日韩的经济发展,影响着两国的政治局势。 而中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上都是独立国家,并不受西方人控制,对西方人来说,以往的日本,四小龙和以色列,都是受控的进入发达国家大门,而中国是第一个不受控制的发达国家敲门者,是门口的野蛮人。 第三、发达国家的文化和文明内涵将会彻底被改变 中国不仅人多,而且还从内心深处认为自己的文明比西方优越。中国以人为核心的“人定胜天,自强不息”文化,和西方以神为核心的拜神宗教文化,可以说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文明内核。 最为典型的是中国和西方历史传说上同样是遭遇大洪水,中国的故事的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西方的故事是诺亚方舟。以至于中国网络上据此流传着“华夏男儿--亚伯拉罕废物”的段子,更进一步衍生出了诸如“太祖男儿—杜鲁门废物” “共产男儿-资本废物”各种段子。 根据马斯洛需求理论,发达国家白人是不愿意接受从文明,种族和控制权的地位都被夺走。所以绞杀中国制造,阻止中国和中国企业崛起,是发达国家政府和发达国家企业保持自己地位的必然选择,尤其是实力最强的美国和实力第二强的日本,他们最不能接受中国崛起。 最近的中兴事件,想必大家都已经很熟悉了。 中兴事件之后,中国商务部在回应记者问题时说,已经收到美方希望来华就经贸问题进行磋商的信息,对此表示欢迎。 同时美国总统特朗普再次表示未来几天内美国代表将在未来数日率领代表团前往中国就贸易问题进行磋商。 事情就是这么的有趣,美国人一边说我想来和你谈一谈解决问题,一边又开始调查华为。 所以北京会谈就非常关键了,双方既然都想坐下来谈,说明内心还是想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是能够坐下来谈,不代表最后就谈得拢。 2003年的9月,同样是美国财政部长访华,当时的美国财长斯诺的目的就是想让中国实现人民币升值,认为中国长时间从8.28的汇率中获得了好处。某种意义上,美国人这种要求和让日本人签订广场协议其实没太大区别。 当时的中国是果断的拒绝了美方的要求,所以那一次双方就是没有谈成的。当然后面是美方继续不断施压,中国终于在2005年7月主动让人民币升值,只不过中国采取了渐进式的缓缓的形式。这一次的谈判,如果美方的诉求只是要求减少对华逆差还好说,中国可以多买你的天然气,农产品什么的平衡一下,就怕美方有更多的其他要求。 什么是其他要求呢?其实就是想打击中国制造2025,当然明面上肯定不会这样说,美国人都是说要保护知识产权,同时指责中国搞贸易保护和政府补贴之类的。 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对中国制造业的围剿,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手段: 01 对中国最好的企业进行收购和入股 中国最大的空调企业格力 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企业徐工 中国最大的果汁企业汇源 中国最大的碱性电池制造商南孚 中国最大的啤酒公司雪花,金威,青啤,哈啤,重庆啤酒等; 中国最大的厨房小家电企业苏泊尔电器; 其他还有哇哈哈,中华牙膏,小护士,美加净,大宝,新飞冰箱等, 都遭遇过外资收购,他们中有的在国内的反收购浪潮中得以保存,最典型的是格力,当年度过收购危机之后如今大放异彩。 有的只是出售了部分股权,有的则彻底被收购变成完全的外资,甚至有的品牌出售后,就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里面。 我们不是盲目的排斥外资入股中国公司,但是必须要重视对核心资产的保护,美国和日本在这方面,就做的非常好。 2015年7月,媒体报道中国紫光以230亿美元向美国美光公司提出收购要约,到2016年1月就被美国人断然拒绝,可以说美国人做出拒绝紫光收购的决定,是非常迅速的。 2016年12月,中国芯片投资基金(GrandChip)在一项声明中宣布,取消原定并购德国半导体设备制造商爱思强(Aixtron)的计划,原因是在美国那里审批失败。 2017年4月,日本东芝的存储器业务想出售,日本人毫不犹豫的把中国公司和中国资本排除在收购者以外。 2017年9月,特朗普签署执行公告,做FPGA芯片的莱迪思,也不卖给中国企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