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讯(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见习记者 张胶)8月20日,第27届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以下简称“表演赛”)成果汇报及颁奖暨威盛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战略发布在北京航天航空大学体育馆胜利举行。第十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关工委主任、大赛名誉主席顾秀莲,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台盟中央常务副主席李钺锋,威盛集团董事长陈文琦等多位领导出席了此次活动。 工信部电子信息司副司长吴胜武肯定了表演赛做出的成绩。 吴胜武副司长提到,中国儿童青少年计算机表演赛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为培养人工智能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表演赛的一系列创新性变革,完全符合工信部人工智能人才培养的计划和要求,为人工智能基础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力和支持。 威盛集团董事长陈文琦发表致辞。 作为华人高科技企业,威盛集团助力表演赛已经11年了。集团董事长陈文琦表示,自2017年起,威盛中国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布局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战略,推动赛事全面创新,努力打造从教学到实践的人工智能循环教学链,以多样化的形式开启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活动的新篇章。 中国优生优育协会秘书长赵岩代表全国组委会向在场来宾报告了第27届表演赛的工作成果,重点讲述了本届表演赛在人工智能方面做出的改变与收获。 “创造栗”打造人工智能科普教育一站式解决方案 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发展,知名专家和教育工作者回顾了表演赛在中华学习机、家庭计算机、互联网三个阶段的发展情况,充分肯定了表演赛在各个历史时期对中小学信息科普教育的推动作用。 人工智能人才需求量大,是未来时代的中坚力量,是决定国家综合实力提升的关键。但是,进入人工智能新时代,信息技术普及教育面临全新的挑战。专家和教育工作者表示,中小学实施人工智能教学过程中面临人工智能知识难教、教师不敢教、教学形式难度大的问题。 创造栗无人驾驶创作套装。 针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难的问题,2017年,威盛联合国内外人工智能技术专家、人工智能教育专家、中小学教育专家推出全方位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解决方案——“创造栗”。它将课程体系、智能硬件、软件平台、师资培训、赛事支持融为一体,教、学、用有序结合,促进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教学在中小学的实施与落地。 “创造栗”涵盖了语音识别、图像识别、机器学习、无人驾驶四大系列。每个系列针对从小学到高中各个年龄段学生,分别设置了从入门到高阶不同的解决方案。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深入浅出的教学方式,开创了中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新道路,助力中国新一代青少年儿童成为人工智能时代的原动力。 五力齐发 完善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生态链 自2016年12月以来,威盛着力布局人工智能科普教育领域,目前在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普及和推广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据悉,威盛电子从五个维度出发,制定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战略,积极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中国社科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师生导师卜卫 、中央电教馆《中国电化教育》杂志社社长许林、中国电子学会普及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杨晋、中国智慧工程研究会副会长于阳、人民邮电出版社信息技术分社社长刘涛、清华大学得意音通声纹处理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徐明星共同为威盛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研究中心揭幕。 首先,建立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研究中心,为有志于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的各界人士搭建一个共同学习、互相交流的平台。其次,推出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解决方案,通过“创造栗”搭载人工智能模块的软硬件,结合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外观组件及其他配件,为教师提供人工智能知识教学体系和人工智能教学理论及方法,为学生们提供人工智能知识体系,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和创新能力。第三,计划成立100所人工智能科普教育示范基地,首批30所示范基地将与威盛共同开展本地区的教研、评课、示范课等各种交流活动。第四,坚持举办人工智能科普教育赛事和国际交流,培养孩子的人工智能基础技能和应用实践技能,把人工智能最前沿的科技应用转化为教学应用,全面提升教师的人工智能技术的教学能力。第五,发起人工智能科普教育公益计划,将人工智能科普教育普及到教育“欠发达“地区,使教育资源匮乏地区的师生同样能享受到的人工智能教育的机会。 活动中,北京市陈经纶中学帝景分校范晶老师将获奖课程《初始语音识别》搬到现场,为与会来宾分享“创造栗”带来的神奇效果。范老师以声纹识别的概念与应用为主题,通过微课、动画及情景体验等方式,让学生们了解了语音识别的基本过程,并学会语音识别硬件的连接。 最终,多名参赛选手赢得表演赛各项大奖。通过参赛,小选手们巩固了人工智能基本知识,提高了人工智能基本技能,加深了对人工智能的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