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养生人群 > 中老年 > 陈涛 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陈涛 徐其龙:社会工作介入乡村振兴模式研究

时间:2018-08-13 00:3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四、社会工作在北京Z村的实践 

  (一)Z村基本情况简介和社区服务

  Z村地处北京市南部,是典型的北方平原村貌,村中以韩、李两大姓为主姓,共有127户,总人口409人,全村平均年龄为42岁,最大年龄为93岁,其中18岁以下(不包括18岁)人口占比14.9%,18岁至60岁(不包括60岁)占比62.1%,60岁以上人口占比23.0%,65岁以上人口占比14.2%,按照国际上把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这一地区即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Z村明显已处于老龄化状态,并且在人口总数上51岁—60岁的人口数量高于其他年龄段,Z村的老龄化状态将持续较长的一段时间。同样的,由于村中耕地已实现集中规模经营,村民告别了传统的农业生活,不再以土地为生,年轻人大多外出工作,村中以老人、孩子和妇女为主。

  在社会工作介入前,主要由村委会提供生活便利服务和公共服务,明显的特点是社区的公共设施完备。自2014年起,先后建成一站式服务大厅(社区服务站)、社区公家超市、老年活动中心、社区卫生服务站、主食厨房、社区义工菜园、社区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使村民在以家为中心的15分钟步行可达范围内,即可享受日常起居住行等日常便利服务。同时,村中的H书记推重推广和践行“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使整个村庄较为亲和和友善。

  (二)社会工作介入Z村的实践过程

  在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之下,农村在各方面都明显的弱于城市,村委会作为镇政府政策执行者,大多以管理的方式为村民提供服务,这种自上而下的管理方式与村民的需求无法相对应,有时还会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和服务无效,社区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无法解决,社区治理急需创新。同样的,虽然Z村中的公共设施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随着村民传统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的要求,而村委会逐渐的行政化、职业化、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升、村庄凝聚力弱、社区治理成效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村委会的工作出现瓶颈,乡村振兴后劲不足。最终,在区民政部门的推动下,H书记个人出资,在Z村成立了全国首家村级社会组织—Y社工事务所。作为独立的第三方,作为新型的村庄社会服务力量,Y社工事务所是独立于政府和村委会之外的,和政府和村委会之间不存在行政上的隶属关系,不受行政体制的约束,和其他各方是合作的关系,因为面临共同的社区问题走到了一块。

  农村是一个熟人社会,村民因为地缘和血缘形成了复杂的社会网络,个人存在于网络和群体之中。社工刚进入一个由熟人所组成的村子,其首要目标是通过各种形式建立与村民的关系,在建立关系的过程中,达致对村民的深度理解和深入村庄的社会网络。

  在综合考虑村庄个人和社区的整体需求之后,Y事务所按照需求调查—服务设计—后期计划—评估和总结的流程开展工作,在评估和总结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活动设计,形成一个循环向上的螺旋形的动态发展过程。在这一整个过程之中,同时也是和村民建立基础信任关系的过程。

  在需求调查时,驻村社工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形式扎根村庄,进行挨家挨户的入户调查和无结构式访谈,建立社工与村民和村委会的初步关系。

  在需求调查后,根据村民的需要层层推进活动,成功的介入到了村中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和社区大型活动等社区服务领域,达到社区营造的初步效果。比如为老人提供的微信学习小组和快乐不倒翁小组,为孩子举办的四点半课堂,为全村村民举办了全民K歌大赛、捕鱼文化节和慈善公益节等一系列的社区大型活动。

  (三)介入效果

  从专业能力上说,社会工作最擅长培育和改善人们之间的关系,促进和增强不同个人、群体的联结,强化村民的联系。在Z村的实践中,社工以需求调查和建立综合关系为基础,以村民需求为导向和出发点,以社区为落脚点,通过精心设计各种活动,运用各种方法来增进村民之间的互动与互助,改善村民彼此之间的关系,促进联结,强化联系,使村民结成有力的网络和团体,村民在解决共同的关切和问题中建立了社区意识和归属感,进一步推进集体行动,逐渐的在Z村营造出一个邻里互动、村民互助、社区参与、村民互信的村庄共同体。最后,经过专业服务介入,村庄呈现出了久违的活力,释放了村民文艺的热情,对社工由陌生到认可,社工由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逐渐的转变成村民同行者和村委会支持者的角色,发现积极的村民和培养社区领袖,社工对自身的的定位逐渐清晰,社工所发挥的功能逐渐充分,乡村振兴的局面逐渐打开。

相关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