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男士身着白背心出现在公共场合会被视为粗俗、不雅的行为。背心,也被认为是油腻男性的标配。但在中国古代,穿背心却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李渊、苏轼二人均是背心的铁杆粉丝。但与今天的两根筋背心不同的是,古代的背心大多设计考究,而经过历史演变后,背心越来越平民化,越来越注重实用的价值:吸汗、凉爽。 一位女网友,发现一位身穿背心大裤衩的男性“混”进了上海宝格丽酒店的意大利餐厅,愤而发微博,并提出吁求,“得给全餐厅其他客人免单”。 这条微博引起了不小争议,有人觉得高档酒店,就不应该允许“衣着不整”的人进入与消费。也有人挑毛病,为什么女性可以穿无袖露肩衣服出入星级酒店,男人却不可以? 更有人将之上升到了阶层差异上,“这不是性别矛盾而是阶层矛盾。无袖礼服是中上层女性穿着,而背心大裤衩是底层男性的。” 当然,也有理中客觉得,背心无关阶层,只是公众场合穿背心容易露出腋毛,实在不雅观,支持男性穿背心的油腻男,估计与高铁上开着手机外放看《快乐大本营》的是同一批人。 既然背心的问题如此麻烦而复杂,那么,且让我们捋一捋背心的历史与文化,以及与腋毛有关的禁忌,分出个孰是孰非吧。 中国背心的辉煌史 背心最早出现于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只是那个时候不叫背心,而是叫“裲裆”,用现在的话说叫“两裆”——前面挡住一片,后面挡住一片,就齐活了,就是一件最简便不过的衣服。 甘肃嘉峪关魏晋壁画墓的壁画,图右女子身着的衣物正是裲裆。(网络图) “裲裆”的发明灵感来源,有可能源自古战场上士兵穿在身上用来挡刀挡箭的铠甲,想想这也真是脑洞大开,从坚硬的兵器屏障,到飘逸的贴身小褂,背心的变迁还真是让人有点瞠目结舌。 在中国古代,穿背心可不像现在这样容易被人当成油腻男,有段时间,它竟然还是身份的象征,比如在清朝的时候,有一种正胸处镶嵌13颗纽扣的“巴图鲁(满语勇士)坎肩”,只有朝廷要员才可以穿着,普通官员看着眼红,纷纷效仿之,再到后来,便发展到了士兵人身一件。 清代满族湖蓝色缎绣瓦当纹巴图鲁坎肩,为典型清代满族官员、贵族服饰。(网络图) 物以稀为贵,当背心成为士兵也配享受的待遇时,就降格成了“号衣”——喷涂上号码,以便呼来喝去时方便。 唐高祖李渊是背心的粉丝,《实录》中如此记载,“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涂,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又名背心。” 阿史那忠墓中,穿半臂的捧包裹女侍图,现存于陕西昭陵博物馆。(昭陵博物馆图) 在文学圈也不乏背心的拥趸,比如苏轼就很爱穿背心,邵博在《邵氏闻见后录》这样写道,“东坡自海外归毗陵,病暑,着小冠,披半臂,坐船中,夹运河岸千万人随观之。”据分析,苏轼穿的就是当时还能够彰显身份的“勇士坎肩”。落魄之日,苏先生也仅能凭借一件背心自我安慰了。 传统意义上的背心,经历过历史变迁之后,衍变成为近代华北农民夏天穿的中式小褂——汗褟。所谓汗褟,有着背心的功能:布料吸汗,可贴身穿,对开襟,有袖子,当然最重要的一点不能忘——为了凉快,腋窝间挖了一个洞,以便凉风能钻进来,令穿着者为之一爽。 清代竹编汗褟。(中华古玩网图) 除了汗褟,还有一种背心叫汗褡,两者的区别是,汗褡没有袖子,但肩部宽阔,绝对不是两根筋,有效地保护了男性的臂部,也适当地掩饰了腋毛的露出,含蓄地体现出我国男性对体面的追求,也避免了对女性形成视觉上的骚扰。 电视剧《小兵张嘎》中的汗褡。(网络图) 遗憾地是,汗褟和汗褡没能被发扬光大。1934年2月,蒋介石发起“新生活运动”,在江西南昌发表演讲,演讲内容有一条就是,敦促各地推动服装改革,对户外光膀子、打赤膊的行为要明令禁止,南昌就出台了一项禁令:凡在户外行走及坐立商店门柜者,无论天气如何炎热,至少须穿着背心,绝对禁止赤膊,否则一经觉察,即送至市政委员会,罚充苦工役,仍以所得工资购买背心,以备服用。 这个时候的背心,就已经是从西方传过来的两根筋式白背心了。 时尚的背心是如何变土的? 中国的背心有文化,但因为不时尚,所以被时代淘汰了。现在我们讨论的背心(两根筋,穿上约等于没穿的这种),实则是从欧洲传来的。而在欧洲,背心的发明,不是为了方便男士考虑,而是为淑女们特别设计的。 19世纪中期,为了缓解束身胸衣给女性造成的压迫与伤害,服装公司发明了一种名为“联合装(union suit)”的衣服。简单地形容“联合装”,就是把秋衣秋裤缝在一起然后剪去袖子。女士们穿得舒心,便顺理成章地影响到了男士,于是当时的纸媒杂志上,便出现了许多现在看起来令人不忍直视的男士内衣广告。 男士“联合装”广告。(网络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