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报道,公布在栾川孙家洞发现了直立人儿童化石,为解读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提供证据。 栾川孙家洞古人类上下颌残块及牙齿化石 (资料图片) 昨日,记者从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该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在《人类学学报》上发表报道,公布在栾川孙家洞发现了直立人儿童化石,为解读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提供证据。 《人类学学报》由中国科学院主管,是我国唯一报道人类学研究的国家级核心刊物。 2008年,栾川县文物管理所配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时,在孙家洞发现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2012年,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孙家洞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获得大量动物化石和少量人工石制品,发现的古人类化石尤其是儿童化石极为珍贵,化石所代表的直立人被命名为“栾川人”。 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表示,这些化石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们为解读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现代人从哪里来?这一重要问题在学界存在争论。目前世界范围内有两种声音:一种认为,现代人类是6万至7万年前第二次走出非洲的智人后代;另一种则认为,300万年前人类共同祖先走出非洲后,就在世界各地分别进化,形成了现在的人类。孙家洞出土的化石属于古人类向现代人演化的关键时期,为解读东亚地区古人类演化提供了重要证据。 自从2012年化石被发现以来,相关专家一直在对其进行细致的比对研究。 根据对5件儿童标本的观察分析,初步判断“栾川人”儿童的第一臼齿萌出年龄接近6岁,且第一臼齿和第二臼齿的萌出间隔比较长。这两项生理指标,表明“栾川人”儿童的牙齿生长模式已与现代人接近或相当,可以初步推测“栾川人”已具有接近或类似于现代人的生长发育模式和生活特点。 负责孙家洞发掘工作的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员顾雪军介绍,“栾川人”牙齿具有一定的原始性,明显区别于现代人,与我国发现的古老型智人和直立人更接近。此外,“栾川人”3个下颌臼齿的形态特征在现代东亚蒙古人群中比例高,也普遍存在于周口店直立人、晚期智人化石中。 “这些化石一方面和更古老的人类相像,另一方面又和后面现代人类似,在人类进化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支持了中国古人类连续进化说。”史家珍介绍。 下一步,专家将借助无损微观技术观察内部结构,对“栾川人”儿童的年龄做出更精确鉴定。此外,对栾川孙家洞古人类化石的地质年代测定及伴生动物群与生态环境的深入分析也在进行之中。(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实习生 肖怡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