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学城图书馆从7月9日起谢绝14岁以下儿童入馆。有市民认为,作为公共图书馆,应该面向全社会开放。深圳大学城图书馆负责人回应称,大学城图书馆的主要职能为科技创新与情报研究,谢绝14岁以下儿童入馆,是为了给馆内读者营造更好的学习环境。(7月31日《南方都市报》) 大学城图书馆没有儿童阅览室,没有适合儿童阅读的图书,但从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共享的角度来看,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未必没有办法,比如在科普与科技讲座上做点文章,应该会受到孩子们欢迎。一拒了之,首先是不善为。 此外,谢绝儿童入馆,还有一个不愿意说的理由:孩子们把图书馆当成游乐场,太闹腾,影响和干扰了馆内正常秩序。每到节假日,很多图书馆都不胜其扰,孩子不听劝阻追逐嬉闹,每到暑期都有类似报道。孩子的表现是一面镜子,照射出公共文明意识匮乏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很多孩子在图书馆里撒野,父母却还在旁边笑,家长成了“坏榜样”,从中可以窥见文明素质相关教育的集体不作为。 学会控制言行、在公共场合不喧哗嬉闹,应当是从幼儿园开始就该培养的品性;学会礼貌待人,爱惜物品,是从小就应灌输的理念。被陋习逼着对儿童关门的图书馆,首先是公民文明素养教育的尴尬。文明素质从娃娃抓起不是一句空话,在教育的版图中,该给文明留出一席之地。 公共图书馆在假期成为孩子爱去的热门场所,但很多家长并不是冲着阅读去的,而是因为那里凉快,能够受氛围感染读读书固然好,不愿意阅读就当蹭凉。不得不说,图书馆一定程度充当了孩子游乐需求的替代场所。孩子的需求是多元的,除了阅读之外,还有游戏、音乐、美术、体育等活动需求,这些需求过去还有公益性的青少年宫等机构来满足,如今却更多由社会机构商业提供,除了报班培训,似乎没有其他选择,不能不说也是一种尴尬。青少年教育不能只剩下学校的几间教室,在教育与公共文化的范畴内,亦需要更多功能多样的公益场所,解决好孩子假期无处可去的问题。 |
上一篇:高温天穿着少 儿童烫伤增多
下一篇:关爱妇女儿童 洛阳开展免费筛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