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微信公众号kopleader)专栏作家 彭文生 我今天讲的是“金融周期”,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比较有技术性,对金融的看法涉及到对经济结构、经济总量、经济周期波动等理念的理解,我希望从宏观的视角讲一讲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关系。 一、金融周期的历史背景 首先,从大家目前比较关心的一个问题讲起:美国金融危机后这一轮经济复苏已经超过了100个月,是战后第二长的复苏期,但这次复苏还没结束。从目前来看,在2018年底之前美国衰退的可能性比较小,也就是说这非常可能会成为二战后经济复苏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战后,美国迄今最长的一次经济复苏是1991年开始的那次。实际上,1980年代后,每次经济复苏持续的时间都比较长。从金融和经济的关系来看,1980年代后是金融自由化的时代,而战后到1970年代是金融受压抑、受管制的时代,这两个时期经济的表现似乎不一样。 (一)金融自由化时代:经济周期变长,波动下降 再看图1-2,我们把战后分为两个时期:一个是1945—1981年,一个是1982—2017年。前一个时期是金融受管制、受压抑的时代,后一个时期是金融自由化的时代。我们比较一下这两个阶段经济扩张期的平均长度:金融自由化时代平均复苏时间是8年,金融受管制的时代平均复苏期不到4年。也就是说,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每一次经济复苏持续的时间更长。 那么,既然每次持续的时间比较长,是不是平均的增长速度也比较高呢?图1-2中间这个柱形图显示不是这样的,也就是说,并不是某个周期复苏的时间长,这个周期总体平均的增长率就高。严格来讲,金融自由化的时代,平均GDP增速稍低。这是因为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的衰退往往和金融危机有关,而金融危机带来的经济衰退深度比一般的经济衰退要大。换言之,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持续扩张的时间比较长,不容易衰退,但一旦发生衰退,就是大衰退。所以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衰退被称为大衰退(The Great Recession),仅次于1930年代大萧条(The Great repression)。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指标是,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增长的波动率下降。金融资产的定价受风险偏好的影响,风险偏好又受未来收益不确定性的影响。在金融自由化时代,宏观经济环境变得稳定,对资产价格估值有促进作用。换言之,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资产的估值相对高一点,或者说出现泡沫的可能性相对高一点。 (二)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周期轮回 为什么在金融自由化的时代,经济周期变长,但容易出现大衰退呢?我想从金融周期的角度谈谈如何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把这个现象称为思想的周期轮回。我们来回顾一下经济学主流观点与政策框架的演变,在这个演变过程中有一个几十年大周期轮回的特征。 在1930年代之前,古典经济学占主导地位。古典经济学有两个重要特征:一个是市场有效配置资源,政府干预是不好的或者是多余的;一个是“货币中性假说”。对于第一个特征,古典经济学把经济形象地比喻成小孩的摇篮,父母亲把摇篮推一下(经济受到外部冲击一下),小孩的摇篮就左右摇摆。但是父母的手停下来之后,摇篮就会慢慢稳定下来,回到原点。 古典经济学另外一个重要特征是“货币中性”假设。所谓“货币中性”是指货币的多少只影响物价而不影响实体经济。所以货币数量论讲“货币的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的量×商品价格”,给定货币流动速度,货币的增长、扩张只体现在物价上,不影响实际的产出。 在货币中性的假设之下,金融也是中性的,金融可以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在古典经济学思想引导之下,金融自由化的一个体现是混业经营,信贷的扩张比较快。信贷、金融的过度扩张,最后带来资产泡沫、金融危机和贫富分化。一个显著的体现就是1929年股市崩盘,随后进入长期的经济低迷,即大萧条。 1929年这次严重的金融危机引起了西方经济学的反思,凯恩斯理论应运而生。凯恩斯的理论认为市场有时候是需要干预的,他把经济形象地比喻成大海里的一条船,一阵台风刮来(外部冲击),把船吹到另外一个地方,即使台风停下来,这条船也不会回到原点。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把它引导回原点。所以在市场失灵的时候,需要政府的干预。 那么市场为什么会失灵?这又涉及到对货币和金融的看法。凯恩斯经济理论的重要假设是货币非中性,也就是说货币扩张不仅仅影响物价,也影响经济结构,影响实体经济。凯恩斯的代表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从货币经济学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经济有那么大的波动,以及为什么1930年代会出现如此大的箫条。他对当时大萧条的假设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太强了,导致利率升高;过高的利率让经济长期陷入低迷,所以他主张政府干预。货币非中性,金融不能有效地把储蓄转化为投资,政府干预型经济最重要的特征就是对金融的管制,包括分业经营。如,1933年的银行法使得商业银行和投资银行分开了,才诞生了JP摩根和摩根斯坦利。 在金融受到严格管制的情况下,财政扩张是政府干预型经济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在战后一段时间盛行“财政赤字货币化”。这种思想理念和政策框架带来的是通货膨胀和短缺型经济:政府干预太多,供应不足,需求太强,物价大幅上升。好处是没有金融危机了,所以哈佛大学教授Kenneth Rogof在2011年写了一本书《This time is different(这次不一样)》,总结了人类过去几百年的历史,得出一个有意思的结论:全世界只有战后的二三十年的时间没有金融危机,在此之前和之后都有金融危机。 没有金融危机但是出现另外的问题就是高通胀,供给不足。所以到了1970年代出现供给严重不足,经济增长放慢,通胀上升的状况。人们又开始反思凯恩斯的思想,反思政府干预带来的问题,所以1970年代末、1980年代初迎来了新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实际上就是沿袭了古典经济学的精髓,二者的理念是一样的,只是前者在学术研究上有更微观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