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眼中的香港,城市面貌已经有点破旧。 最繁华的夜景讲真在上海也可以见到,而且这个城市容积率很高,远看很炫,走进去就会有天然的压抑感 但是这个城市总是有自己特有的魅力,在每次经历风浪之后我们猛然发现,原来还有香港在那里矗立,折射一个城市最初的美好 我花了很长时间在街头游走,和当地人聊天,很想了解这个城市的内核,看看这个早我们30年发展的城市,如今变成了什么样的模样 1 2018年6月。时隔28年后《阿飞正传》在大陆首次上映。台下的观众已经老了。
而他,风华正茂 杜可风镜头下的阿飞,用发肤背影眼神,为“艳光四射”写下终极定义。 “没有脚的鸟,飞累了就在风里睡觉,一生只可以落地一次,那就是它死的时候。” 很多人说这部是王氏风格的起源之作。茫然、疏离、忘却、不安、挣扎、自由,至此成为他日后电影的主题。 而这,或许也就是香港的一部分 手握稳定的繁华,才会格外追逐颠沛流离,不断离开是因为不怕失去。 就像惶惑不安的人,总会诉求一蔬一饭的归宿,世俗稳妥的幸福。 彼时李氏家族暂未持有香港1/7的私宅物业和70%零售市场份额。 整个亚洲为四大天王神魂倾倒。 东方之珠,灯红酒绿,无夜无眠。 明月永照香江,好时光就像永远挥霍不尽。 那是香港真正的黄金时代 2 一样是2018年, 香港的房子全岛均价约25w/平米,房价世界第一。普遍的一手二手都是20万朝上,不管是港币还是换算成人民币都是很惊人的价格,到40万也是稀疏平常的事情 与此对应的,香港人均居住面积仅16平米,居住痛苦指数世界第一
一样是黄金时代,在香港总是脱离不开聊房子的事情 香港喜欢说的千呎豪宅。一千呎就是92平米。嗯,豪宅。 所以这个城市就有一群人是不买房的, 不是不想买,而是真的买不起,楼市发展超过50年,不存在说一个家族给一个人买房的状态,因为上一代在他的买房路上已经被掏空 买房这件事只能靠自己,也真的只有自己。 但幸运的是,这个城市的另外一面是个人的工资收入普遍很高,香港的基本工资是13000,一般年轻人的普遍工资是2万。 这样的工资除了买房子之外,其他的生活成本换成人民币很高。但对于香港普通人来说,还好。 但是这不代表不买房的年轻人可以过的很轻松,因为在这里租房也是很贵的,一房的租金在一万以上也是稀疏平常。 所以一样的,这个城市的年轻人不论买不买房生活成本都是很高的。 和内陆城市最大的区别就是,对于房子这件事大家的戾气会少了很多,因为买不起的就彻底买不起,能买的后面一定为房价鼓掌,不存在中间地带。 我想,这或许就是黄金时代的标配吧。 3 说“弹丸之地人多地少”也是站不住的。香港的土地储备实际非常丰富,只是政府严格控制供应,整个香港的土地至今只开发了总量20%多一点。
这是香港和深圳的交界,别看错了,北面是深圳,南面一片绿的才是香港 近80%的“荒野之地”并非不适合开发,况且25w一平哪,咳咳,只要允许开发,劈山填海根本不值一提好吧。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土地不肯供应市场呢?与其说政府不希望房价跌,不如说政府不能承受房价下跌。因为香港人不允许它跌。 2000年到2003年的三年时间里,香港曾有数十万单位的政府供应的廉价私宅/公屋陆续入市,猛烈冲击地产市场,香港房价随之下跌近7成。此前的高位入场者不堪重负,负资产成为流行,烧炭、跳楼事件高频发生 2003年爆发50w人的大规模游行,民众呼吁政府救市,抗议房价下跌。 这样惨烈的‘前车之鉴“,此后的香港政府的土地供应政策转向极度保守。 房价从此一飞冲天,03年至今已经翻了5倍。 托住房价的,不是经济,不是逻辑,而是欲望。 香港人实在是太热爱买楼、炒楼了。房子是他们的命。自力更生,自食其果。 只是,生的是一群人,食的,可能是另一群。 而高低强弱永远存在,欲望永不眠。适者生存,不适者也要生存。在这个维度上探讨公平没有太多意义。 丛林世界自有它颠扑不灭的法则,维系这个大都会生生不息的恢弘与荒谬。 4 香港失去活力也是很多人的论调。 也确实,城市发展到现在,有一个微妙的地方就是,因为个人的工资很高,劳动力很贵,所以城市基层的服务模块都是中老年人在做。
这样的状态呢作为一个普通人在感受这个城市服务的时候,就比较靠运气了,如果这家店老板请的员工够多,那你就感觉这里的服务员好绅士,可以和你聊天,人也很nice,会对这个城市的感觉非常好。 如果一家饭店的老板因为人力成本高只请特别少的,那这些服务员就会态度很差,因为工作多年纪也大,比较容易暴躁。 但这却给我完全相反的感觉,这个城市最有活力的地方,就是城市下每一个个体都在参与这个城市的建设,不存在靠谁养老。 在香港的人,大概率都是靠自己。 5 去香港,我特别喜欢去西宫吃海鲜,第一是这里真的可以吃到特别好吃的海鲜,第二可以和当地人比较随意的聊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