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跑的草根》书封。 淡蓝色的封面,一个奋力奔跑的身影,还有封底一幅我们这些城市漂泊者熟悉的打工全景图。此刻,呈现在我面前的,就是打工文学代表作家诗人罗德远的纪实作品集《奔跑的草根》。炎炎夏日,独坐窗前,细细品读这部有关底层草根的作品,无比惬意。 “谨以此书:献给深深挚爱的土地亲人,献给跋涉命运的兄弟姐妹,为漂泊、流逝的青春作证。”书的题记即让我喜欢、感动。再透过《黑蚂蚁》《寻找醉人的微笑》《惠州,我青春的驿站》《落难的太阳》等篇章,可见作者一路走来几多不易。当年,为了生存和梦想,风华正茂且颇有才情的作者毅然放弃故乡村官的职位,只身来到南国这片热土。在异乡漂泊的日子,作者始终用一颗温暖的心拥抱生活。“即使落难,面对人生,也要做一枚燃烧的太阳。”可见作者的乐观与豁达。 流水线、工卡、厂牌、工衣、返工、出粮……这是几代打工者熟悉的场景和词汇。然而,透过《暂住证啊暂住证》《半夜敲门声》《不能忘却的名字》《刘晃棋,我苦难的打工兄弟》等篇章,我却感到了震撼和心酸。暂住证、收容制度等等,父辈们的打工生活多少让我感到有些陌生。父辈们承受遭遇的这一切,远比我们年轻一代要残酷得多。也许可以这么说,是父辈们的抗争甚至是牺牲,才为今天的我们创造了相对较好的用工环境。因此,必须向他们致敬——历史不该忘记农民工为创造城市繁荣所做的巨大贡献,尤其不能忘却父辈们的辛劳和付出。作为年轻一代,我们更应该铭记。 “在生活的低处,到处是努力向上的姿势。”作者在一首诗中写道。面对艰辛而残酷的现实,打工者不甘于命运的安排,他们选择了坚强与抗争。《我把不堪的命运踩在脚下》《一手抓扳手,一手敲键盘》《八次考研屡败屡战》《风雨里,手握笔管或扫帚》等篇章,透过作者饱含真情的文字,我读到一个个不堪命运的安排、努力同生活抗争的故事。他们的遭遇让人唏嘘,而他们的顽强朴实以及智慧让人感动、欣慰。 再读《与青春和梦想同行》《彝族打工诗人阿优》《踮起脚尖的白领》《她的心是一片透明的颜色》等篇章,我看到的是年轻一代打工者的坚强和对梦想的执着。谁说80后90后是娇生惯养、不能吃苦的一代,这些故事让我看到他们和父辈们一样,同样有着坚韧不拔、吃苦耐劳的品质。他们是我们同龄人的榜样。 我们都是草根,我们还在奔跑。多年来,作家罗德远一直关注底层、书写底层。作为在打工途中奔跑的草根一员,不得不为有罗德远这样用文字温暖人心的师长感到庆幸。让我们一起为命运奔跑,跑出一片自己的绚烂天地。刘礼达 文/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