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虹口区北苏州路400号,伫立着一幢体量巨大的公寓楼。当你站在苏州河畔这幢建筑面前,你会感受到那厚重的历史沧桑感和跳跃的时代脉搏。登上河滨大楼,四下眺望,苏州河从脚下缓缓汇入黄浦江,两岸的历史建筑和崭新的高楼大厦交相辉映。八十年沧海桑田,河滨大楼好似一部上海近代发展的微缩史,默默地记录下了这一切。 1 苏州河畔的石库门 每座城市,都有一条河流哺育和滋养着。苏州河正是这样一条与上海命运息息相关的河流。 按苏州河的功能,可以分为东段、中段和西段。东段从外白渡桥到河南路桥,这里集中着大量的公共建筑,包括当年各国的领事馆、银行、饭店、大戏院等,这个范围里的老建筑大都比较高档,大部分都还保留着;河南路桥到恒丰路桥是中段,这里仓库密集,有特色的西洋建筑也很多。河滨大楼就位于东段与中段汇合处的重要位置。 1843年,上海开埠后,苏州河北岸的蓬勃发展,给房地产业带来了空前的契机。此时,一位华人买办也敏锐地嗅出了其中大把利润的味道,他就是徐润。当时上海房地产业刚刚兴起,地产不断增值,他见有利可图,便将积累的资金大量投资于房地产。 但房地产的高收益也隐藏着高风险。1883年年底,清廷与法国在越南开战,时局动荡,地价和股票一落千丈,徐的房地产事业终告失败。此间,另一位上海滩的商业巨擘沙逊洋行趁火打劫,迫使徐润仓促间以9.5万两银价把苏州河北天潼路附近四块土地共计28.15亩地皮贱卖给了沙逊洋行。这块地就是后来建造河滨大楼的地方。 苏州河滨的这块地皮到手后,沙逊公司便用于住宅建设。由此沙逊旗下的“宝康里”“宝泰里”“洪福里”等石库门里弄住宅便在这块苏州河边的宝地应运而生。这些房产每年的租金,可以使沙逊净获2万两银子,因此不到五年光景,当初的成本已经收回! 2 拆里弄建起高层公寓 1931年“九一八”事变,大批难民涌入上海租界,不少北方旧官吏、军阀、巨商也到上海滩“十里洋场”来找机遇。他们带来了大量的黄金白银,在上海买房置地,带起了上海的房地产业。由此,一种在欧美刚兴起的建筑形式也自然出现在热衷追赶世界潮流的上海滩,那就是高层公寓。 上海的高层公寓始建于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进入盛行时期。此时,地价暴涨,土地极宝贵,高层公寓可以获得更多的建筑面积,牟取更高额的租金,因而房地产商纷纷转向投资高层公寓。同时,上海的建筑施工队伍经过早期兴建高楼大厦的实践,在施工技术和建筑设备等方面都已达到相当水平,设计人员也积累了有关上海土质的耐压力和建筑物的沉降率等方面技术资料,为大量建造高层公寓提供了条件,高层公寓建造数量逐渐增多。嗅觉敏锐的沙逊洋行岂能放过这种机会!1931年,“宝康里”“宝泰里”“洪福里”的房子已经用了40多年,早已陈旧破败。沙逊看准商机,果断拆去弄堂,改建高层公寓,河滨大楼由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 1931年,河滨大楼开建,1935年竣工使用。由英商公和洋行设计,新申营造厂承建,整体风格为美国近代公寓式建筑,外观简洁。占地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4万平方米。大楼的设计方公和洋行在业界赫赫有名。河滨大楼的设计很有讲究。由于所用地块面积很紧,像一把手枪。设计者巧妙地将其设计成“S”状平面,呈带状,在枪把处划出一个弯势,既解决了通风采光的问题,同时“S”形又是沙逊英文字的开首字母,深得沙逊洋行的赞许。 大楼建成初期,是作为商住楼使用的。原楼7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底层分租给商店,二层是公司或洋行的写字间,第三层至第七层均为公寓。内部格局基本为两间一套和三间一套两种,套间内有走廊、会客室、卧室、储藏室、卫生间。最大的套间面积为180平方米,最大的房间30多平方米,最大的阳台达20平方米。全大楼专设中央暖气装置,冷热水管兼备。每层还有12间小房间,设计为供仆役居住,称为“仆室”。整栋建筑可住700户、2000多人。建筑用料十分考究,墙身采用大块防火石棉砖,地板用硬木细条拼花。建筑外立面运用内阳台与开窗墙面虚实对比的处理手法,达到简洁明快的效果。大楼还有个显著的特点是在中部转角处顶层建有八角形塔楼一座,很别致。整幢大楼交通方便,有出入门11处,楼梯7道,升降电梯9部。底层还建有设备齐全的游泳池。 3 美国电影在沪的落脚点 大楼建成后,因其便捷的通勤条件、独特的造型、绝佳的地理位置受到沪上各界追捧。它南临苏州河,隔河与光陆大剧院、新天安堂相望,过河往南走不远就是繁华的南京路。东首紧靠邮政总局大楼,四川路桥、外白渡桥尽收眼底。楼旁还有一座建于1876年的江西路桥(自来水桥)。河滨大楼西面就是天后宫与河南路桥。有水、有桥、有绿荫,环境与建筑巧妙结合,河滨大楼算是上海最早的“水景住宅”,而它的英文名称Embankment building也印证了这点。 河滨大楼落成后,吸引了众多在沪外侨。入住套间的基本全是欧美侨民,以英国人、西班牙人、葡萄牙人居多,而且多是在上海市区东北虹口一带的商人和高级职员,有惠罗公司部门经理、颐中烟草公司运输部主管、远东钢丝布厂总经理、金城烟公司远东部经理等,还有供职于工部局、海关的高级职员。据楼里的老人回忆,当时大楼的物业管理十分严格、规范,仆役、佣人等是不能乘坐电梯的,穿拖鞋、赤膊、抽烟的居民也不能乘坐电梯。 上世纪20年代起,美商八大影片公司陆续在沪设立分支机构。通过这些机构,源源不断将影片输入上海和全国。这些公司不约而同地选择在河滨大楼设立办公室。据《上海电影志》记载,有六家美商影片公司选择了河滨大楼,其中最著名的欧美公司有环球、米高梅、哥伦比亚、雷电华、联美等公司的上海分公司都在这座大楼的一楼里办公。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欧美影片暂时丧失了中国市场。日本战败后,美国影片又大量涌进上海。从1945年8月抗战胜利到1949年5月上海解放这不足4年的时间里,单从上海进口的美国8大公司和英国鹰狮公司输入的影片达1774部之多。由此,河滨大楼也就成了美国电影垄断上海的中枢神经。上述外商电影发行机构在1949年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后,仍在继续运营,上海各大影院依然大量放映美英电影。直至1951年1月3日,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管制委员会文化教育管理委员会实施军管,以后才陆续歇业。 在这之前,嗅觉敏锐的沙逊家族早早开始从中国撤资,把上海的公司迁往香港。上海留下分支机构收缩业务。房地产无法搬动就分批出手。河滨大楼也转由沙逊的子公司华懋经营管理。 4 中西合璧的地标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河滨大楼主要分配给机关干部和知识分子居住,著名上海史专家唐振常、上海中国画院知名女画家吴青霞等都居住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