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平等的童年》一书中,针对中产阶级和贫困工人阶级家庭子弟与钱有关的不同体验,安妮特拉鲁(Annette Lareau)曾有过论述: “(对于中产阶级子弟而言)钱,永远存在却绝不提及......在工人阶级和贫困的白人和黑人家庭中,事情正好相反。对经济问题的讨论不仅很公开化而且还经常出现,孩子们都很清楚家长能付得起什么,不能付得起什么”。 这一发现非常富有洞察力。在社会底层,生产和生活高度统合。孩子们不仅清楚生计的重要性与父母的辛劳,也很早感受到自身在此所应肩负的道德责任。正如俗语所言,“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而对于这样一些“早当家”的孩子,人们就常常用“懂事”来褒奖。可以说,“懂事”是社会底层家庭常见的一种教育期待,也是孩子们的一种自然应对。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懂事”被解释为“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人们往往注意到了“懂事”这一日常观念内隐的积极意象,却很少关注伴随“懂事”背后多重的意义领域与互动实践。说到底,“懂事”这一话语实践诞生于特定的社会土壤和关系结构,其背后有一个隐匿着的、不断发展和衍变的意义世界。本文试图以一群在改革开放之后出生、取得高学业成就(在本文中进入精英大学即意味着取得高学业成就,这里的精英大学包括“985工程”高校、“211工程”高校以及海外知名大学)的农家子弟的成长叙事为分析文本,寻找蛛丝马迹,探寻“懂事”这一看似寻常的观念所隐含的复杂性。 在研究过程中,我们通过课程作业的方式收集了11篇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的自传,同时,用邀请信的方式邀请身处精英大学的农家子弟用“自传”的方式进行自我书写,成功地收集到了9篇农家子弟的自传。此外,还通过邀请部分访谈对象撰写自传的方式收集到3篇自传。这样,共收集取得高学业成就的农家子弟所撰写的自传23篇。自2015年10月至2016年12月,笔者陆续对8位农家子弟进行了深度访谈,每人至少访谈一次,最多的有4次,每次访谈时长为1-2小时。同时,我们通过两项课题对身处精英大学的12位农家子弟进行了访谈。 2018年6月5日,辽宁丹东,东港一中。6点46分。男生清理完舍务并拍下合照。他们要在7点钟进入教室,上在母校最后的三节课和一次课间操,跟三年来的其他日子基本没区别。他们都是农家子弟,甚至是外人眼中的二类学苗。在当地,一类学苗、中考的前400名都在城里的重点高中,他们说: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机会,600分以上不是谁的专利,状元我们也会争取一下。(视觉中国) “懂事”的多重意涵 对于农家子弟而言,他们是在与父母共同的生活实践而非说教中明晰“懂事”和“不懂事”的分野的。在这些叙述中,我们总能看到情感。“道生于情”,“礼生于情”,在不需要言语的沉默中,他们看见了父母的辛苦,理解了父母沉甸甸的爱。一位受访者谈到: 在读中学的时候,父母基本都是在邯郸市摆摊卖菜,一年到头很少回家。爷爷奶奶搬到我家,周末都是跟我们在一起。仔细想想,我也算是名副其实的留守儿童了。父母之前一直是在家务农,并没有做生意的经验,也没有做生意的能力。所以,他们在外卖菜很辛苦,但是并没有挣太多钱。我放暑假和寒假的时候,会到他们卖菜的地方住。早上天还未亮时,就骑着电动三轮去比较远的地方批发菜,夜幕降临时才回到家。哥哥嫂子也在卖菜,并且跟着父母一起住。所以,父母挣的微薄收入还要顾着一家子的吃喝,很难再给我拿出生活费了。姐姐在一个饭店打工,每个月有200元的工资,她会拿出100元,寄给我当生活费。在读高中的时候,有一次放寒假去了父母那里。一天母亲拉着三轮走街串巷地去卖,晚上回来后对我和姐姐发了很大脾气。当时,我心里还不服气,还跟母亲辩论了几句。后来听姐姐说,那天下午母亲只卖了三块钱的菜。心里顿时被击打了一下,既心疼母亲,又后悔自己对她的不理解。现在每每回想起来,心里都是酸楚的。 仔细想来,在自传和访谈中,农家子弟经常是在这样一些意义上谈及“懂事”和“不懂事”的界限的。 首先,懂事是对他人的一种关爱与尊重,有时甚至无关对方的对错。因而懂事的人能大度地看待某些分歧,同时又不失自己的主见。两位受访者谈到: “我妈她们都说,我是个乖乖女。哪怕和她们意见不一样,我也会换个说法来说,不会驳他们面子,脾气也特别好。她们都是急脾气,我又不是,反正我在家里人缘最好。” “我从小就比较懂事,不会吵架也不会顶嘴什么的。从小别人就说,啊,这孩子懂事懂事,我也没觉得我哪懂事。但现在想想可能懂得体谅父母就是最懂事的行为了吧。” 其次,懂事意味着理解,能看到不合理之下的合理,摆脱那种是非分明的概念化思维。但由此也可能会产生最终深深的无奈。一位受访者谈到: “高中那时候不太懂事,有一次好像在吃饭的时候,那是晚上吃饭,有一个菜可能是昨天剩的,但是那个时候天气应该还好,不是夏天,但是我就觉得那个菜不能吃了,我爸就说能吃,他说你不吃我可以吃,他就要吃,我就特别生气,我就想把那个菜端走,然后扔掉。当时好像我那个堂哥也在家,我当时就特别生气,我好像就说我爸,好像我跟我堂哥说,就算菜有毒他都会吃,就这个意思。当时特别不理解,然后我堂哥好像还批评我了,因为他比我大很多,比我懂事多了。” 再次,懂事意味着疼惜,懂得父母的爱、牺牲和付出,对父母劳作的艰辛感同身受。很多时候,农家子弟并不是受父母之命才去参与家庭劳作,而是真正体恤父母的艰辛。因而在这种关爱与尊重的背后,是对他人生活或处境的一种觉察。一位受访者谈到: “现在来看,开始觉得自己懂事是带着弟弟妹妹以后。就是真正地、不是偶尔一次地、长期性地开始为别人考虑问题了,开始关心别人。最初关心的人肯定是自己的家人。开始关心别人,惦念别人,站在对方的角度去看问题的时候,这个时候就开始懂事了。我四五年级还是初一的时候,发现自己懂事了。四年级那一年,我几乎把所有农活全部干了一遍。在我那个年纪的,像我一样干过那么多农活的,我身边几乎没有。手上都是茧,脚上都是泡,下了雨也还去地里干活,我印象非常深刻,现在都能记得那个画面。当时觉得辛苦,但是觉得,好像明白点什么东西。你会突然有一天,自觉到自己和别人不一样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