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健康新闻 > 外卖小哥看见脚踩肉丸举报:商家因为生意太好看到了没阻止?

外卖小哥看见脚踩肉丸举报:商家因为生意太好看到了没阻止?

时间:2018-07-25 16:05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今日视线》栏目播出了一则“脚踩肉丸”的新闻,引起了不少市民的关注。新闻播出后,龙湖食药监部门立即行动,对这家麻辣烫小吃店存在的卫生安全问题予以严肃处理。市民陈先生是一名兼职的外卖送餐员。最近,他来到市区陈厝合宁和街的一家麻辣烫小吃店接单,无意中看到了一名小孩子“脚踩”肉丸的一幕。

外卖小哥看见脚踩肉丸举报:商家因为生意太好看到了没阻止?

陈先生说:“小孩就坐在椅上玩手机,双脚踩在肉丸上当作垫脚,又垫又踩。时间持续十五分钟,这个过程中因为这家店生意太好,商家在工作的过程中看到小孩这样做,也没有去阻止他。”新闻播出后,“脚踩肉丸”行为立即引发社会各方的关注,大家纷纷予以谴责,并希望相关部门加强对外卖商家的食品安全监管,让消费者吃得放心。

有网友说,太恐怖了,希望有关部门可以认真对待予以查处。网友在海一方说,好恶心,这样的小店应该取缔掉,食品卫生第一关就过不了。新闻播出后,龙湖区食药监部门也迅速采取行动,责令这家小吃店立即停业整顿。龙湖区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副局长郑武林说:“我们迅速组织人员对该店进行检查,同时我们也对食物进行检测,从检查出的问题,我们立即责令这个店面停止营业,并做后续的查封。”

延伸阅读
专家权威解读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 营养健康关注逐年增多

刚刚过去的2017年,人们关注的食品安全热点有哪些?新涌现出哪些伪科学?又有哪些谣言卷土重来?近日,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中国科协指导权威发布2017年食品安全热点,行业专家、学者共同解读食品安全热点。

外卖小哥看见脚踩肉丸举报:商家因为生意太好看到了没阻止?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理事长孟素荷教授指出,在学会梳理的近两年热点中,与食品营养健康相关的内容逐渐增多。特别是对传统食品的评价,出现一些有争议的观点,如去年的红肉,今年的咸鱼、白酒、凉茶、油条、普洱茶等。中国食品工业健康转型的大背景下,以中国传统食品大规模回归为特征的消费升级,需跨越“用科学的数据说明产品”的门坎。食品与生命科学的学科交叉、科技与产业的深度对接,已成必然。

法国奶粉被召回

事件回顾:据外媒报道,因疑受到沙门氏菌污染,2017年12月初以来该国已有26名婴儿因喝下该公司生产的奶粉而生病。随后,紧急召回问题奶粉近7000吨,召回涉及国家包括英国、中国、巴基斯坦、孟加拉、苏丹等。

专家解读:中国检验检疫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陈颖表示,沙门氏菌是一个老话题了,其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食源性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能引起多种动物感染。

陈颖建议,婴幼儿配方乳粉生产企业应强化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以降低沙门氏菌等微生物污染的风险。同时,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健康检查和食品安全培训;加强生产加工环节中沙门氏菌及其他肠杆菌科微生物的风险监测,为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早期预警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白酒防癌无科学依据

事件回顾:媒体报道2017年11月初,在“中国传统白酒研究重大突破”新闻发布会上发布的一项中国白酒的突破性研究成果,表示“首次在国际上检测并鉴定了中国传统白酒中的非挥发性脂肽化合物——地衣素。”然而,这一内容被关注的焦点由最初对活动本身的报道,到“白酒中发现脂肽类活性物质,具有抗病毒抗癌作用”,进而演绎为“白酒有抗病毒抗癌作用,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喝两口了”。

专家解读: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表示,该问题在宣传过程中,明显存在着企业夸大宣传,个别媒体过度解读的现象。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

马冠生指出,地衣素是一种非挥发性的大分子脂肽类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但在白酒当中发现地衣素不等同于白酒就具有相应的生物活性功能,也不能得出在白酒中发现活性成分,所以饮酒就有益健康的逻辑推论。因此,我们在报道当中,出现喝白酒抗癌的说法,既没有科学依据,也没有准确表述该项科学研究成果的真实性。

保健食品鱼龙混杂

事件回顾:由于强大利益的驱动,保健食品行业一度出现鱼龙混杂的现象。保健食品行业非法添加、假冒伪劣现象久成顽疾;虚假宣传、违规声称现象屡禁不止。目前,最严重的问题不仅仅局限于食品安全问题,欺诈性营销是目前危害最大的主要问题。

专家解读:中国工程院院士、大连工业大学国家海洋食品工程技术中心主任朱蓓薇指出,我国保健食品行业主要存在三个问题:个别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违法添加药物,个别企业在市场销售过程中夸大宣传,老年人群为主要受害群体、少数媒体成为保健食品夸大宣传的平台。

朱蓓薇认为,应加强对保健食品的科普宣传,让消费者知道保健食品不是药品,并无治疗疾病的功效,并有适宜人群和特殊食用条件的限制。

无矾油条不等于无铝油条

事件回顾:2017年12月,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委员会官网发布消息称,在其对上海市油条进行消费体察过程中,发现部分餐饮机构所制作、售卖的油条产品存在铝超标的情况,其中上海一家网红餐饮店的“无矾油条”铝超标9倍。

专家解读:国家粮食局科学研究院谭斌研究员表示,无矾油条不等于无铝油条。含铝食品添加剂(又名钾明矾、铵明矾)可以在油条等油炸面制品中按生产需要适量使用,但要求铝的残留量≤100mg/kg(干样品,以铝计)。只要食品中铝残留量符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就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谭斌还建议,相关部门应加强食品安全风险交流,帮助公众正确认识膳食中铝的摄入风险,通过平衡膳食控制含铝食品的过量摄入。企业在生产、加工、储存过程中,应严格遵守相关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和法规,严禁超范围和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网红食品”显现安全问题

事件回顾:2017年8月,因含有国家管制药品成分,广东佛山市公安局南海分局对一款名为“咔哇潮饮”的网红饮料进行了查处。无独有偶,“一笼小确幸”以及“三只松鼠”等也被爆出食品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