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是:首页 > 四季养生 > 节气养生 > 平度市被授予“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

平度市被授予“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

时间:2017-11-06 11:20  来源:  阅读次数: 复制分享 我要评论

10月28日上午,在山东省平度市召开的“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闭幕会上,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党委副书记杨仲怡,向平度市授予“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牌,平度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于敬军接牌。据悉,这是在全国确立的首个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基地。

平度,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杰地灵;平度是一座平和大度的城市,一个历史底蕴深厚的原乡,一方文化璀璨的沃土。据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秘书长、文化部恭王府中华传统技艺研究中心主任孙冬宁介绍,平度是一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城市,中国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高峰论坛之所以选在平度,因为在西汉,这里曾有一位名为徐万且的科学家,他参与编著了古代天文历法《太初历》。《太初历》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我国历法史上一次重要改革,它第一次把二十四节气订入历法,推算出135个月有23次交食的周期。《太初历》制成后,一直实施到东汉章帝元和二年,长达189年之久。

数千百年前,平度市老百姓运用二十四节气指导农事活动的经验十分丰富,也表明了农人们对二十四节气这一天文气象历法的依赖关系。平度市古老的农耕文明,印证了平度是节气起源地之一的猜想。

二十四节气作为中国最重要历法,影响人民生产生活数千年,它是中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尤其在平度,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民俗谚语比比皆是,冬至疙瘩夏至面,寒露过,出红薯。而与二十四节气相关的食俗文化,更展现出我国优秀的民族文化基因,凝结着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2016年的11月30日,代表中国农耕文明的“二十四节气”,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让人喜悦之余,也带来感慨与思考。喜悦的是,作为中国农耕文明的代表性符号,二十四节气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充分认可与高度重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逐渐走向世界,对促进人类文明多样性发展有重要意义;令人感慨的是,这个2000多年来在中国妇孺皆知且广泛运用的知识体系,如今却面临着“失传”的威胁,乃至要列入“遗产”进行传承和保平度市以平度的气候、物候为蓝本,通过对《徐万且与二十四节气》的研究,对中国二十四节气这一世界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具有平度特色的诠释和解读,挖掘深蕴在这一文化遗产中的文化意义和社会功能,让农耕社会的智慧之光重新闪耀其穿越历史的不朽价值。由平度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负责编撰的《食在平度》一书,是平度首部融美食、烹饪、历史、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美食图书。同时,在中国“二十四节气”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历史背景下产生了《徐万且与“二十四节气”考略》,该书是一部详细介绍平度天文历法专家徐万且与二十四节气渊源及二十四节气与科学饮食养生的书籍。

“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平度研究基地”的授牌,将对于平度市深入研究“徐万且与‘二十四节气’、徐万且治《太初历》第一、二十四节气与平度人徐万且的关系、二十四节气与养生美食文化健康”,对于在二十四节气的深度研究上,与恭王府博物馆和中国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加强沟通,加强合作,为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推广贡献积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