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起初,我只是想买一只刚上市的iphone6s。一个月还300,我完全可以负担的起。 谁知欲望和贪念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噩梦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 我开通了花呗,借呗等一系列的借贷工具,拆了东墙补西墙。还不起就分期,分期不行就套现。竭尽所能,费尽心机把账务做的滴水不漏。 我不敢考研,不敢辞职,只能一步一步向前。用房租和吃饭以外的每一分钱来偿还透支的每一个明天。” 这是一个典型的,深陷消费贷款的年轻人的故事。 本文综合自丨21世纪经济报道(jjbd21;李剑华、陶力、实习生 陈妹 )、陆家嘴(600663,股吧)制高点(ljz_highest) 消费主义盛行 去年,花呗发布了《2017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数据显示,在中国近 1.7 亿 90 后中,开通花呗的人数超过了 4500 万,也就是说平均每 4 个 90 后就有 1 个使用花呗。在购买手机时,76% 的年轻用户会选择分期付款。
《心情三分靠打拼,七分靠shopping》 《娶老婆,一定娶会花钱的那种》 《聪明的女人,舍得为自己花钱》 《20岁喜欢的裙子,40岁穿上已没有了任何意义》…… 在社交平台无孔不入、肆无忌惮的煽动下,消费被与身份、阶级、品味、智商,联系在一起。 更别提那句诛心的: “你舍不得买那些漂亮、好看、具有品质感的东西,是因为潜意识认为自己配不上它们。” 2016年双11,天猫平台在微博上说出了一个口号: “没有一个姑娘会因为买买买变穷,尤其是漂亮的姑娘”。 将“商业女权主义”摆上台面,创造一种消费的正义性和紧迫性,让人们正大光明的放纵自己的欲望。 仅仅一个月之后,161名女孩裸贷照片流出。这些17-23岁之间的少女为了筹钱买包、化妆品、电子产品不惜上传身份证和照片。 某些网贷平台更是赤裸裸的声明“漂亮的姑娘就能贷到款”,相较于“漂亮的姑娘不会因买买买变穷”,到底是谁在打谁的脸? 有钱就花,没钱就借 是量身打造的消费陷阱 去年,花呗推出广告《年轻,就是花呗》。视频中的三个年轻人,一个人买了萨克斯,一个四处旅行,一个置办了办公室创业,仿佛印证了广告词“活成我想要的样子”。
然而,小额消费贷款针对的人群是资金有限,冲动消费的大学生群体。 指望万八千的额度谈什么开创事业、环游世界,提升自己,真的可能么? 从另一个角度看,虽然“花呗”和“白条”等小额消费贷款平台在宣传中无形的刺激年轻人们的消费欲望。这些平台毕竟靠谱,是合法合规的平台。 今年3月,中山大学管理学院产业发展与企业可持续成长研究中心联合艾媒咨询发布了《2017中国分期电商市场行业研究报告》。 报告指出,与“四无”产品“现金贷”不同,分期电商顺应国家普惠金融大势,属于互金领域的正规军。目前,市场的主要参与者基本上都具备较高的品牌、技术和运营实力,在分期消费主力人群中,分期乐、蚂蚁花呗和京东白条的影响力位居市场前三名。 另外,分期购物也越来越成为民众重要的消费模式。 数据显示,近年来中国消费信贷规模高速增长,2016年增速达32.2%,消费信贷规模达到25.0万亿元人民币。艾媒咨询分析人士认为,分期电商有利于激发用户购买力,促进实体经济发展,实现消费者消费升级。同时,分期电商的信用支付的属性也为消费者信用体系的完善注入新动力(310328,基金吧)。随着消费金融逐渐发展壮大,行业会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分期付款有望成为电商平台标配,而分期购物也将成民众重要的消费模式。” 与正规分期电商不同,一些不合法的校园贷平台走向大学校园,将魔爪伸向了未出社会的在校大学生,造成了一系列严重后果。 大学生群体超前消费意识强烈 一笔8000元的贷款,经过高利贷的利滚利最后竟变成20多万; 女大学生拍裸照抵押借钱,逾期未还裸照被公布; 厦门一名大二女生深陷贷款平台漩涡,累积借款超过57万元后自杀…… 近两年来,校园消费金融蓬勃发展,与之相对的校园网贷负面新闻层出不穷,悲剧频发。 数据:大学生群体超前消费意识强烈
于是,校园贷盯上了大学生群体。
高额罚息利滚利,坑你没商量 校园网贷平台规定,发生逾期时,每天收取按未还金额的一定比例收取逾期违约金,收费比例多为0.05%或1% 。还有少数小贷公司的罚息每天高达借款金额的7%~8%。 假如你欠款5000元,逾期一个月未还,按7%的罚息计算,一个月后欠款将会高达3万多 。 一旦逾期,罚息以复利计算,利滚利,如果再陷入多个平台借款,以东墙补西墙,负债将更加严峻。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有些大学生会由一开始的负债几千演变成几十万上百万。 如何鉴定校园贷是否合法?
|